|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阅读
未来产业成为各地谋长远的重头戏
2023-08-15 16:08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字体: [   ]

  未来产业正成为各地拼经济谋长远的重点。近日发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瞄准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领域抢占制高点,前瞻谋划打造一批未来产业集群。

  事实上,不仅广东,许多地方都在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战略规划处处长、国家信息中心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拥军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地前瞻布局、积极部署、先行探索未来产业发展,切合自身条件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未来产业孵化培育工作。地方两会显示,全国有约20个省份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领域推进发展未来产业。

  据胡拥军介绍,深圳、杭州等一批先行城市已经在未来产业孵化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深圳早在2013年布局发展的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一批未来产业,已经成长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各地拼经济谋长远的重头戏。上海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未来产业产值5000亿元左右,到2035年形成若干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深圳提出5至10年内将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培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10至15年内将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培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各地前瞻性地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接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选择,对引领未来发展方向、支撑未来经济增长、构筑未来竞争优势具有先导作用。”胡拥军说。

  第一,未来产业具有巨大成长性。

  “今天”的未来产业,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后天”的支柱产业,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一旦跨越过前期的起步阶段,就能够快速形成产业规模,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第二,未来产业具有广泛赋能性。

  未来产业在快速成长过程中还将对产业链形成显著拉动作用,由于其跨领域、长链条的特征,不仅能够带动相关配套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而且将会形成对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科学检测仪器、工业软件、各种生产性服务等的巨大需求,对整个产业链起到强大的引领带动作用。

  第三,未来产业具有先发锁定性。

  未来产业能够构筑包括专利、知识产权、产品标准等的“先发壁垒”,并沿着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完整生态,成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技术和产业中心,形成寡占性市场结构,后进入者追赶超越的难度极大。

  第四,未来产业具有培育可行性。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策源支撑,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数字政府等领域建设提供了超大规模应用场景,科技人力资源规模稳居第一的人才红利提供了有力的智力保障,而从一根针到一艘航母的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为未来产业提供了大规模商品化产业化基础。

  如何更好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胡拥军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夯实未来产业的技术策源基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探索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技术预见与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鼓励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创新联合体等新型创新主体,搭建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加快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重点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

  二是打造未来产业的应用场景体系。推动新技术与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各领域全环节融合,构建多维度、可持续的场景体系。重点扶持行业级、场景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优势企业围绕场景拓展行业应用领域,孵化未来产业产品。聚焦跨越技术研发向应用转化的“死亡之谷”“达尔文之海”,把握未来产业的演化机制和发展特征,构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规模发展”的创新活动全链条服务体系。

  三是强化未来产业的资金投入保障。未来产业孵化培育的长周期、高风险、战略性决定其更需要有“耐心资本”支持,加快形成未来产业从基础研发、小试中试到产业化不同阶段的差异化资金支持机制。强化政府长期稳定的领投支持,引导各类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以一定比例支持未来产业,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小投早投未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应未来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引导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加大对未来产业投入,并在业绩考核、薪酬制度等方面进行更加灵活的安排。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战略规划处处长,胡拥军)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