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阅读
碳基建开发加速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速公路网”
2022-11-18 14:11
来源:人民网
字体: [   ]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在能源、建筑、交通、制造、金融、民生等领域实施节能减碳方案,发起了以智能制造、新能源、节能建筑、低碳行为引导等降碳项目。与此同时,围绕碳相关要素聚集与流通的“碳基建”也应运而生。

  “碳基建”即碳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印象中的传统基建不同,“碳基建”旨在发挥“碳”作为未来社会发展核心计量单位的基础性作用,构建碳相关要素聚集与流通的公共底层服务系统,并有机统合碳数据、碳技术、碳资本三大要素,统筹规范各类减碳行为,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碳的全足迹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溯源,融合新老基建发展的成果,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所需新要素的“高速公路网”。

  “以碳数据为核心,碳基建是由智慧感知、数据中心、计算平台等功能共同构成的软硬件载体。通过检测采集、筛查整理、路径追踪、度量计价、确权交易等,将现实世界中的碳排放链条分解并映射到数字空间,全流程、高精度地把个人、企业实体的各种行为连接起来、梳理清楚。”中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碳基”)总经理李兢表示,碳基建将针对碳要素聚集与流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与可信共享能力,面向一切企业和个人碳行为体,提供可及、开放、安全的碳账户服务。

  碳基建将碳数据、碳技术、碳资本三大要素有序聚合在一个数字空间中,为治理方、供给方、消费方、服务方提供了高效、便利、完整可靠的新型平台。据中碳基执行总经理李渝介绍,中碳基将“碳基建设施建设”分为“碳数字”“碳空间”“碳工程”“碳运营”四个层面。其中,“碳数字”将碳排放数量完全数字化实现“七可一全”,“碳空间”将碳业务定义在可大面积协同治理的数字空间中,“碳工程”则适配城市禀赋的双碳产业运营与招商政策,“碳运营”是碳资产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以支持实体产业。

  “以碳基建支持碳应用生态建设为例,在中碳基的布局中,城市碳基建的核心应用是碳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聚焦碳要素的数字性和双空间性。中碳基为企业理清碳足迹、盘清碳家底、评价碳绩效、管理碳资产提供数字空间和工具,辅助管理部门统筹城市、园区、企业三级碳数据,实现区域碳家底算得准,管得细,看得清。”李渝表示,碳空间是政府和企业开展碳数据要素安全协同与可信流通的数智化载体,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跨域数据协同治理“工具集”,是解决数据跨域互认和数据隐私保护问题的“安全岛”。碳空间中个人碳中和服务则是城市碳普惠平台开发与机制建设的抓手,极简设计、极简操作,重构绿色供需关系,引导绿色消费,践行央企责任。

  此外,李渝介绍说,中碳基以创新理念不断延展丰富碳基建的“公共性”。在碳基建聚合生态中,绿色金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也是引导城市、园区和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动力。中碳基与金融机构、标准研究机构等生态伙伴协同创新,共建碳基建绿色金融服务板块,实现企业ESG报告编制、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企业绿色资质评价、绿色抵质押品认定标准、绿色金融资产风险管理、绿色信用跨域互认等功能,以供应链金融普惠服务为基础,聚焦中国建筑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场景下资金与资产的高效精准适配,实现建材施工绿色标准建立、绿色资金释放与回收,激励中小企业更新绿色技术降低融资成本。

  “作为基础设施的一种,碳基建依托我国完整产业链与实体制造优势,支撑全社会低碳治理的基本生态,是链接能源、建筑、交通等各领域实体形态的减碳行为与交易、物流、金融、法律、审计等各类虚拟形态的碳管理服务体系之间的‘基础锚定平台’。”李兢表示,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一样,碳基建必须由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全民参与、社会监督,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在国家政策的科学引导下,有序达到社会资源再配置,继而取得科技创新、经济竞争力提升和社会进步。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