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声音
激活种业创新引擎,澎湃自贸港发展动能
2025-11-07 15:11
来源:科技日报
字体: [   ]
  11月的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南繁育种基地,无人机巡田、地面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科研人员手机调度灌溉,“天空地”立体监测体系呵护下的试验田捷报频传:耐盐碱水稻“金丝优98香”在5‰盐水浓度下亩产达327.2公斤,“箐两优3261”在3‰—5‰盐水浓度下亩产超400公斤。
  育种是海南自贸港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之一,南繁则是“育种加速器”。
  作为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硅谷”,三亚南繁育种基地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与创新生态,突破核心技术、加速成果转化,形成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特色产业集群,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作为育种产业核心载体,崖州湾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入选了海南省首批百亿级创建重点产业集群。
  “以前育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院长彭军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南繁智慧基地建设进一步缩短了育种周期。目前,三亚在坡田洋等片区建成5个智慧南繁基地,搭建20个重大科研设施平台,上万台仪器设备实现共享,推动育种全程精准管理。
  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保障。三亚已建成国家野生稻、野生棉2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圃(库),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超120份,保存热带果蔬种质资源超310种。同时,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正加速建设。海关、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审批和检疫机制日益健全,实现境外引种常态化。2018年至2024年底,椰枣苗、种牛冻精等多批海南首单业务落地,累计引进种质资源700余批次。
  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南繁人才小院”“水稻烘干仓储中心”及人才公寓、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相继投用,让科研人员彻底摆脱了过去“又难又繁”的困境。
  针对此前“科研分散、转化不畅”的瓶颈,三亚构建起“国字号科研院所+双一流高校+龙头企业”的创新体系。崖州湾科技城设立8个院士工作站、2个院士创新中心,汇聚李家洋、钱前等全职院士,吸引1300余名高层次人才入驻,组建了27个“博士村长”团队深耕一线。6年来,入驻南繁的院校联合培养的400余名“海南专项”研究生,以及47个“科技小院”扎根田间,推动科研与生产深度融合。
  产业集群化发展,让创新价值充分释放。记者了解到,崖州湾科技城已引入中种集团、隆平生物等20余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落户国内种子销售20强中的7家,培育63家种业CRO(合同研发组织)服务主体,形成从种质鉴定到品种交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这一全链条布局,催生出育种全流程托管的“种业CRO”模式:企业围绕需求“出题”,院校聚焦技术“解题”,通过揭榜挂帅实现利益共享,覆盖从基因测序到田间制种的全环节。
  中种集团总经理助理、南繁硅谷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张晓强说:“海南自贸港聚焦种业产业发展,推动大量研发机构在崖州湾科技城集聚,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企科合作创新土壤。”
  三亚以全链条创新锻造南繁种业“核心龙骨”,构建起“基础保障—创新攻关—产业转化”完整产业链。愈发坚韧的南繁“创新龙骨”,不仅支撑起了南繁种业的高质量发展,更成为海南自贸港培育现代产业的鲜活范例。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