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声音
建筑物也需要“精准医疗”
2021-02-01 15:02
字体: [   ]
  每年,世界范围内建筑倒塌事故时有发生,而这些事故一次次地向人类示警:建筑的结构安全问题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各类建筑倒塌事故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或是设计本身有缺陷,或是建筑结构过载的加剧,或是建造施工存在重大失误,或是建造材料不符合标准等等,而除此之外,天气、水文以及地质构造也是酿成事故的原因。
  由于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后期交付使用,从而导致建筑物的受力构件受损或产生缺陷,使得安全系数开始降低,而随着时间的变化,采用相应的材料和施工技术对其进行修复或增加强度则成为一个相对经济的选择。
  事实证明,建筑加固是伴随着世界城市发展史的演变而不断前进发展的。考古资料显示,位于约旦河注入死海北岸的古里乔,距今已有9000年的“高龄”,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城市。
  时至今日,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选择迁移到城市和城镇居住,发达国家中城市化程度大多在70%—80%以上。到2050年,世界城市化率将达到68%。2019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首次超过60%,进入城市社会时代。
  随着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中国城镇化进程很快步入高速增长期。这一时期,建筑的过度集中和无序建设使建筑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面临着来自检测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于是,控制工程建设速度和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大议题。与此同时,针对现有建筑物提高其使用寿命,增强其枢纽功能,延展其生命力则成为当下健康城市理念的有效途径。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对它们进行有的放矢的修复和加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及其应用,令建筑加固行业得到初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筑工程专业院校和研究单位关注到国外建筑加固的改造理论和经验,并于90年代成立专业队伍从事建筑加固改造检测和理论研究。其中,在1990年编制并出版的《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一书,让建筑加固这一行业得以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结构加固是结构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年来,加固改造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传统的加固方法有加大截面法、外包钢法、喷射混凝土加固法、粘钢法等,这些方法在应用上较为成熟,我国出台了相应的行业标准,已被多次运用到工程实例当中。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现存的各种建筑物总面积当在100 亿平方米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混凝土及砌体结构。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的大量工业与民用建筑已有50年以上的时间,仍在超负荷使用,各种安全隐患也就势不可免。一些新建成的工程项目,由于勘察、设计和施工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致使在竣工初期即埋下了各种质量安全隐患,媒体频频曝光的那些“豆腐渣”工程即属此类。
  对于这些建筑,如果不及时采取加固措施,极有可能酿成重大的安全事故。为此,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筑的加固修复,如此一来,相应地提高了建筑加固修复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建筑加固行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估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的大拆大建已成“过去时”,取而代之的即是对现存建筑的“精准医疗”。
  建筑物好比一个人,不仅要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前去医院看病,也要定期做“体检”,对身体进行诊断筛查进而确定病情,以便制定救治方案,从而根除疾患。建筑物也是如此,对它的原结构进行安全鉴定,出具房屋鉴定报告,然后根据具体病害,进行有效地针对性治疗,最终达到祛病复健的效果。
  (作者罗刚,系中国建筑加固行业专家、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加固所所长)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