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2019年10月1日期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顾彦
近日,央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未来3年我国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使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在2019金融科技高峰论坛上表示,《规划》站在了更高的位置把控金融科技发展的脉搏。这是央行第一次正式发布金融科技规划,也是全球央行第一份金融科技文件,对国内金融科技发展,甚至对全球金融科技发展都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明确金融科技仍属金融
什么是金融科技?
2016年3月,全球金融治理的牵头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金融科技的描述与分析框架报告》,第一次在国际组织层面对金融科技做出了初步定义:金融科技是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机构及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形式、技术应用以及流程和产品。
《规划》也在开篇就给出金融科技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
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在其分析文章中指出,关于金融科技的定义很多,《规划》选择了金融稳定理事会的界定,为业内尚存的争议金融科技是金融还是科技下了定论,即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由技术驱动,却不等于技术。
“这些年,随着互金巨头转型金融科技公司,策略重点从金融产品转向科技输出。银行业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把科技输出职能独立出来;大的互金巨头,也在刻意区分业务板块和科技板块。科技赋能于金融,也隐隐有了科技独立于金融之意。央行对金融科技定义的选择和强调,等于向市场重申: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在监管射程之内。”薛洪言分析道。
《规划》进一步指出,金融科技的核心是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优化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借助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合约等技术,金融科技能简化供需双方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边际成本,开辟触达客户全新途径,推动金融机构在盈利模式、业务形态、资产负债、信贷关系、渠道展等方面持续优化,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金融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
而“赋能”的最终目的,则是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使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民生,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此,《规划》提出了宽金融服务渠道、完善金融产品供给、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增强金融惠民服务能力、优化企业信贷融资服务、加大科技赋能支付服务力度等要求。其中,“借助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软件开发工具包等手段深化跨界合作”、“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引导企业征信机构利用替代数据评估企业信用状况”等内容引起业界关注,相关企业已开始加紧布局。
全面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水平
对于如何合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身份认证等金融科技关键技术,《规划》从选型、能力建设、应用场景和安全管控等方面做出了初步设计。
大数据方面,第四范式云业务总经理王敏告诉本刊记者:“其实人工只能等技术并不是新出现的,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金融行业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近年来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是因为过去几年来行业中数据积累的速度达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推动了这些技术在数据处理上的发展。”此次的《规划》也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企业级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提升数据洞察能力和基于场景的数据挖掘能力,充分释放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的核心价值。
云计算方面,《规划》提出,引导金融机构探索与互联网交易特征相适应、与金融信息安全要求相匹配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搭建安全可控的金融行业云服务平台,构建集中式与分布式协调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架构。
人工智能方面,竹间智能金融事业线负责人陶亮向本刊记者介绍:“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金融行业中常有一些需要人工审核的业务,从前可能需要好几个人,挨个对客户进行审核。现在已经完全可以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替代,同时对多个客户进行审核,只需要一个人在后台负责运营和维护就可以了。这样不管对客户还是对金融机构本身,都达到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效果。”《规划》也明确,要根据不同场景的业务特征创新智能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相对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资产管理、授信融资、客户服务、精准营销、身份识别、风险防控等领域的应用路径和方法,构建全流程智能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金融服务向主动化、个性化、智慧化发展。
网络身份认证方面,《规划》提出,充分利用可信计算、安全多方计算、密码算法、生物识别等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兼顾安全与便捷的多元化身份认证体系,不断丰富金融交易验证手段。旷视科技云服务相关负责人向本刊记者介绍,越来越多的金融业务正在从线下转到线上,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已经使远程开户、远程认证、远程支付成为现实。比如线上金融贷款,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只需要打开手机摄像头,按照提示做几个动作,系统就会对捕捉的照片进行检测,并通过比对大数据信息,进行验证、匹配与判定,最终判断操作者是否为用户本人,整个过程只需短短几秒便可完成,解决了传统金融贷款过程中存在的身份审核、反欺诈等难题。
另外,备受关注的区块链技术在《规划》中并没有明确提及。但多位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规划》中提到的分布式数据库、数字签名技术、共识机制等内容,其实都与区块链技术有密切关系。金融壹账通首席战略官戴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这表明监管对于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提升金融交易信息的真实性、保密性和完整性,优化金融交易可信环境方面的应用依然持有认可和鼓励的态度,目前仍是以鼓励金融机构自行探索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为主。
提升穿透式监管能力
董希淼指出,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制度变革不断深入,金融科技正在迎来6个发展趋势。技术上,从移动互联到万物互联,新的技术将不断出现;格局上,从竞争竞合到跨界融合,各类机构加强合作,融合共赢;模式上,从金融业务到科技赋能,大型科技公司主动地走向科技赋能,金融机构特别是大中型金融机构也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重心上,从争抢C端到发力B端,基于流量红利逐渐消失,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服务上,从单维服务到无界服务,让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监管上,从行为监管到监管科技,应借助监管科技,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
《规划》中也提出,要结合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加强金融科技监管顶层设计。尤其是要“提升穿透式监管能力”,具体包括:加强监管科技应用,建立健全数字化监管规则库,研究制定风险管理模型,完善监管数据采集机制,通过系统嵌入、API等手段,实时获取风险信息、自动抓取业务特征数据,保证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综合全流程监管信息建立监测分析模型,把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联接起来,透过金融创新表象全方位、自动化分析金融业务本质和法律关系,精准识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强化监管渗透的深度和广度;引导金融机构积极配合实施穿透式监管,通过系统接口准确上送经营数据,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合规风险监测,提升智能化、自动化合规能力和水平,持续有效满足金融监管要求。
薛洪言认为,穿透监管的强化,消解监管套利的空间,致使低门槛、低水平、同质化的金融活动失去生存土壤,真正服务实体经济、服务金融行业降本提质的创新将成为主流。从这个角度看,市场分化仍会加速,在这个过程中,持牌经营、合规创新、有序竞争的新格局将得到确立。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还提出:“综合实际业务场景、交易规模等深入研判新技术的适用性、安全性和供应链稳定性,科学选择应用相对成熟可控、稳定高效的技术。充分评估新技术与业务融合的潜在风险,建立健全试错容错机制,完善风险拨备资金、保险计划、应急处置等风险补偿措施,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开展新技术试点验证,做好用户反馈与舆情信息收集,不断提升金融产品安全与质量水平。”业内人士认为,这段表述实际上就是在谈监管沙盒机制,并与不久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省市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相呼应,中国版监管沙盒机制,已在不远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