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2023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2022-06-16 13:06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字体: [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杜壮

  202210月,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曾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每一分钟,‘复兴号’动车可以行驶5833米;每一分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被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过7000万次;每一分钟,中国新生产出10辆新能源汽车;每一分钟,516529颗中国芯片出口海外……”

  当指针转向2023,成功构建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求解特定数学问题只需要百万分之一秒;5G手机用户文件平均下载速率超139Mbps,固定宽带用户访问网站的平均首包时延为0.08秒,观看视频的平均首次播放时延为0.56秒……新兴产业一次又一次刷新着中国速度。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2023年既是继续“向下扎根”的一年,更是拼命“向上生长”的一年。

  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成为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领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这为新征程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重要指引。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目标比重超过17%。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3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代表着生产力的跃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告诉本刊记者,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领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是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对新兴产业发展规律认识的再深化,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产业体系的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力革命。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3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已突破200万。其中,生物产业、相关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占比最多,分别为25%19%17%

  回顾2023年,从量看,“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以外贸这一观察一国经济的重要窗口来看,2023年以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增势迅猛,前三季度合计出口同比增长41.7%。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看来,“新三样”的发展是我国产业政策成功的体现,也说明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渐入佳境。

  新能源汽车产销表现抢眼。202373日,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突破2000万辆。同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首次双双突破百万辆,产量为107.4万辆,销量为102.6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39.2%30%,市场占有率达34.5%。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近日发布的《2023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中国的机器人安装量增长了5%,并在2022年达到290258台的新高峰,占全球安装量的52%,运行存量突破150万台的历史纪录。为了服务这个全球最大市场,国内外机器人供应商纷纷在中国建立生产工厂,并不断提高产能。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喜军告诉本刊记者,尽管投资工业机器人的成本可能较高,但它们在长期内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并通过减少废品和提高生产效率来节省成本。同时,机器人可以通过重新编程和重新配置,快速适应不同的生产需求,无需大规模更改设备,这提高了制造的灵活性。

  新材料产业规模迅速壮大。2023年前9月,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新材料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据相关机构预计,到2025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1万亿元。

  竞争靠技术,更靠“链”接。以大飞机为例,2023528日,随着国产大型客机C919从上海虹桥飞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一架飞机牵起了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创新产业链。航材、航电、航发、制造、设计、营销、售后等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亿级大飞机产业链蓄势待发的同时,围绕C919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成果,也将促进我国航空制造业的发展。

  多组数据反映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主要动力源。

  产业韧性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化

  2023年,数字经济稳周期特性愈发明显,在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双轮驱动下,产业韧性和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强化。

  在华东、华北、华南、西南、西北五大核心区域建立得物查验鉴别和供应链中心,搭建全球最大的、人员和技术并重的数字化查验鉴别体系,引入视觉识别、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让监控、传感、流水线等设备有效互联,实现质量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显性化、可追溯……作为潮流网购平台,得物APP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打造数字化查验鉴别体系,通过3DARAI等技术创新服务功能,用“数字化创新”和“年轻潮流”保障用户不断升级的品质消费需求,完成了从01的摸索。

  全链数智化对于龙头乳企伊利来说,是现实所需,更是未来所向。2023年以来,伊利加快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形成“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创新链路,端到端的产品创新周期缩短了20%20231217日,由伊利牵头建设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投入实体化运营,将重点攻克乳业发展“卡脖子”技术,开展前沿研究,引领行业发展。

  在今天所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数字化和智能化是确定的,它们正在全面改造所有行业。不是每家企业都要转型,但是每个企业都必须完成升级。

  早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增速低缓、复苏乏力的挑战,世界各国就已认识到,数字经济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力量,并通过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的重要文件。2023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速数字化转型,缩小数字鸿沟,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不断塑造亚太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随着产业数字化不断深入发展,平台经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数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

  2023年被业界广泛认为是人工智能的突破之年。OpenAI开启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由大模型带动的人工智能产业在2023年一路狂奔。从国内来看,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云的通义千问、腾讯的混元、华为的盘古、商汤科技的日日新、科大讯飞的星火、360集团的360智脑……2023年以来“百模大战”日益激烈。

  像多数人工智能公司一样,汉王科技2023年把发展重心放在了“大模型”上。凭借着在智能人机交互领域的手写输入和识别的技术能力,汉王科技在202310月推出行业大模型——汉王天地大模型,模型涵盖古汉语、法律、教育、办公等多个行业。

  “大模型的应用扩展主要有五个关键因素,即用户接受度、对应用场景需求的深刻理解、高质量的行业场景数据、对大模型能力边界的准确把握和成熟的产品设计与技术集成能力,这五个关键因素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了大模型在特定行业中的成功应用。”汉王科技董事刘秋童告诉本刊记者,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是政府政策推动和指导,既发挥了积极引导、推广创新的指导作用,又有风险规避的监管力度,有力推动了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已建设近万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另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在制造业、零售业、电信行业和医疗健康等四大行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用率均取得较快增长。专家预测,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为全球贡献近90万亿元的经济价值,其中我国将突破30万亿元,占比超过四成。

  2023年以来,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引导精准发力。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国家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数据局《“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支持龙头企业推进运输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和复用,培育行业人工智能平台和人工智能工具。此外,多地政策呈现出错位发展态势,如北京侧重人工智能核心软硬件提升,上海注重激活民营资本投资人工智能,深圳重视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等。

  盘和林认为,数据和人工智能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如此重要的技术发展大趋势面前,中国不能落后。所以国家加大对数据、人工智能的关注,既是看到了数据要素和算法的重要性,也是为了以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契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智赋能是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在盛朝迅看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作为新的要素进入生产函数,人工智能大模型影响深远。我国必须要抢抓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发展机遇,加快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应用及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长远、着眼大局,突出先导性、支柱性。

  2023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4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加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会议指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近段时间,各部门相继部署2024年相关重点工作,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要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信部表示,要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和卫星互联网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

  未来一年,科技创新将被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在盛朝迅看来,2024年,新兴产业将继续领跑整个产业体系现代化升级,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带来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建设将受到更多重视,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未来一年,企业更加注重应用落地。盘和林表示,2024年新兴产业应该有更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还将继续。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和政策层面增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呈现出低利率、低通胀、低要素价格趋势,因此,2024将是企业创新创造的机遇年。当前我国新兴产业激励发展机制体制基本理顺,未来新兴产业和优化的营商环境之间会产生正反馈循环,最终促成新兴产业成长为中国新的经济支柱。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由长。新一轮技术变革带来的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将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水”。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