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领跑者
天津西青坚持文化引领 打造大运河上闪亮“明珠”
2021-04-16 12:04
字体: [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王敏图文报道、陈力 李立新综合西青区摄影供图)
  4月15日上午,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天津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梁军介绍了天津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批示精神,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举措。西青区委副书记、区长白凤祥介绍了西青区打造大运河上闪亮“明珠”——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情况。项目总规划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黄晶涛介绍了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概念设计有关情况。会上并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
  发布会上,西青区委副书记、区长白凤祥介绍说,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位于千年古镇杨柳青,规划占地面积2800余亩,分为历史名镇、元宝岛、文化学镇等三个板块,总投资52亿元。经过进一步深化调整的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方案于4月1日,经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通过。在推进规划编制方面,西青区编制完善了《天津市杨柳青历史文化名镇元宝岛及岛西地块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将规划调整为以文化教育为主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现已报市有关部门审批。在加快项目立项方面,编制完成了运河文化公园(元宝岛)项目建议书,现正抓紧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推进考古挖掘方面,完成了元宝岛地块考古挖掘工作,正在进行文化学镇板块考古挖掘和文物保护评估审批工作。
  在前期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坚持”:
  坚持先谋后动,解决“怎么规划、建设什么”的问题。在规划完善过程中,坚持思在前、谋在先,不局限于公园论公园,而是放到立足国家战略和服务京津冀发展的格局中来谋划。按照这一思路,不搞政绩工程,不搞房地产开发,不搞过度商业化,努力把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举措,全力打造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建筑的胜地、文化交流的平台、文化消费的场所、市民乐活的家园,成为展现大运河历史风貌、呈现时代风采、彰显津沽文化价值的国家级标志性工程。
  坚持文化引领,解决“怎么保护、传承什么”的问题。一是重塑文化基因。系统发掘梳理杨柳青的历史文化资源,确定文化价值着力点是漕运文化、年画文化和赶大营文化,并将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比如,规划设计的中国年画博物馆、崇文书院等都是对杨柳青历史文化的反映。二是坚持保护优先。挖掘保护好考古勘察过程中发现的800余座古代墓葬群,作为研究古代大运河的考古实证。三是完善空间格局。通过研究历史典籍,梳理杨柳青古镇形成过程,确定河道范围、渡口位置、历史街巷格局,不断恢复古镇的历史空间格局。四是重塑建筑风格。按照“留古、承古、扬古、用古”的原则,采用明清古建筑形式,充分展现古镇的历史风貌,并借鉴《清明上河图》的展现手法,实现历史场景再现。



  坚持文旅融合,解决“怎么运营、发展什么”的问题。针对历史名镇板块,采取“再活化”方法,保留现存800余所老宅,按照“城市针灸术”理念进行历史人文修复,发展特色旅游、特色民宿等业态,把天津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下来。目前引进乡伴文旅集团投资合作,已经进入前期设计阶段。针对元宝岛板块,采取“再组织”方式,通过恢复过去的杨柳青曲苑堂、运河水街、非遗文化街等,汇集相声曲艺、非遗体验、中华老字号等业态,定期举办年画制作体验、民俗活动表演、运河游船等活动,打造民俗文化小镇。坚持运营前置、设计定制,把功能使用作为重要前提,全力开展招商工作,与北京德云社、天津北方演艺集团等单位合作,建设德云剧场、永安书场、丹桂剧院、人艺剧院等曲艺、京剧、话剧演出场地,常年吸引全国观众。同时与中青旅等知名运营商磋商整体运营事宜。针对文化学镇板块,采取“再开发”理念,重点发展教育文化产业,与清华美术学院共同建设非遗教育基地。公园建成后,将成为来津旅游主要目的地和天津文化网红打卡地,预计每年将吸引游客300万人次,实现各类收入30亿元以上。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