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头条
光伏产业的天花板,还有多高?
2024-02-29 17:02
字体: [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陈雯

228日,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主办的“光伏行业2023年发展回顾与2024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介绍,2023年国内光伏制造业(不含逆变器)产值超过1.75万亿元。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处长金磊在研讨会上表示,目前,光伏产业正处在阶段性调整期。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处处长邢翼腾表示,目前,《可再生能源法》修订已经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

2023年,国内光伏行业总产值突破1.75万亿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216.88GW。在这样大的市场规模下,光伏产能迅速扩张,光伏组件制造端正在经历阶段性过剩。同时,还有一大批项目等待落地。业内人士表示,去年有的省份项目落地的比例,甚至达到40%

当前情形下,光伏产业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地面电站建设面临的用地需求问题;如工商业光伏发展面临的电价调整问题;再如户用光伏面临包括租金上涨、开发成本增加的问题,以及未来有可能会进入到电力市场等不确定因素。

2024年光伏产业发展,真的将如光伏行业协会预测,新增装机将维持高位但增速放缓吗?如何理性看待当前光伏制造端的产能过剩和激烈竞争?

光伏业“喜忧参半”的2023年已过去,2024年“危中有机”,如何应对“危”、又如何寻找“机”?

 

 

4年后,中午发的电全部来自光伏?到时电力系统怎么办?

就当前光伏热点问题,227日,在光伏发电项目技术经济性论坛上,来自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华能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保碧新能源、阳光新能源、正泰新能、晶澳智慧、联盛新能源、浙江晴天太阳能等单位的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交流。

“如果组件价格还保持在年初的1.7-1.8元,那么,2023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绝对不可能达到2.16亿千瓦。”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咨询专家李鹏认为,组件降价本身是个好事,也可以说,当前的市场规模,实际上是整个光伏产业自己“挣”出来的。

“光伏已经足够便宜。再过大概34年的时间,中午发的电就全是光伏了,那个时候的电力系统怎么办呢?”

关于光伏“天花板”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

若是持续关注光伏产业发展,往前梳理十年,会发现一直都存在着产能过剩的现象:产能过剩,于是市场扩张,接着产能不足、硅料紧张、开始涨价,然后又进入过剩阶段,市场规模再度扩张……如此循环往复。

这些都是产业周期的正常表现。但是,如今有一点不同,是现在“光伏已经足够便宜了”。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13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22万亿千瓦时。

去年1221日,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公布,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风电光伏发电量已超过同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突破15%

李鹏计算,光伏装机容量按照每年2亿千瓦的速度增加,那么3-4年以后,“中午发的电就全是光伏了。”

电力系统到时候怎么办?到时候除了光伏外的所有电源在中午停掉,那可能吗?

对于光伏,下一步的增量市场是什么?新的空间在哪里?

光伏如何真正融入电力系统?

李鹏认为,全行业都应该思考光伏现在到底是发展到什么样的状态。“一个幼儿园的宝宝是不可能去当主力电源的。”

行业有周期,但这一次的周期“很不一样”。李鹏表示,光伏在往下走,也在往前走,而且已经走过了“幼年期”,应当抓紧时间寻求突破。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2024年新增装机容量将继续保持

2亿千瓦的光伏新增装机容量,是众多专家反复提及的关键数据,那么,2024年的发展还会保持这个增速吗?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陶冶在主题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及政策展望”的线上报告中进行了有关讨论。

陶冶分析得出,今年的新增装机容量“应该还要更多一些”。2023年,全国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2.16亿千瓦,同比增长147%,而2024年,“我们可能没有办法确保这样一个增速,但是绝对量方面,我个人认为还是会继续保持。”

同时,陶冶提出,分布式的光伏会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接下来仍能占到在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中的半壁江山。

以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

2023年,我国人均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000千瓦时,风电光伏发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15%以上,超过城乡尽民生活用电量。

某种意义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可以完全依靠风电和光伏了,陶冶表示。

而除了关注装机量、发电量数据,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关注对内需的拉动、对投资的扩大等方面。

我们看到,以光伏为主的新能源电力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宽,包括农业、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域。

在投资方面,2023年,新能源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34%。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额超过6700亿元,云南、河北、新疆等3个省(区)集中式光伏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均超过100%。风电完成投资额超过3800亿元,辽宁、甘肃、新疆3个省(区)陆上风电投资加快释放,广东、山东2个省新建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投资集中释放。

陶冶提出,当前我国绿色低碳转型进入攻坚期。

国家层面,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沙戈荒”大基地项目自2021年提出以来,当前已有积极进展。

第一批基地较高比例项目已建成投产。是“较高比例”,而非“全部”,谈及没有如期并网的项目,陶冶分析,原因有施工期较长、用地保障、企业自身原因等,目前也在积极整改推进。

在市场环境方面,在全国统一市场,特别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当中,我们看到,多层次统一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去年,全社会用电量当中,参与市场化交易的已经超过60%。展望2024年,绿电消费预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产值超1.75万亿元,供需形势严峻,优胜劣汰加速

“光伏行业去年全年的发展,用四个字可以概括——喜忧参半。”228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分析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情况时,首先作了总结。

回顾2023年,光伏产品出口“量增价减”值得关注。2023年,三大环节(硅片、电池片、组件)中,在增速最低的光伏组件,出口量增长都达到37.9%的同时,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总额却出现了下降,减少约484.8亿美元,同比下降5.4%

“海外市场发展,也是四个字,也是‘喜忧参半’。”

喜的方面,红海航道危机带来不利因素,但也促使了欧洲的高库存有所缓解。受益于绿色能源转型的政策,欧洲的市场也在进一步扩大。另外,印度新出台了户用光伏补贴政策。

忧的方面,欧洲《净零工业法案》将生效,对于光伏产品本土配套的比例会有所要求。美国“反规避”调查关税豁免将于6月份到期,另外美国正在进行总统大选,大家知道,特朗普和拜登的气候政策大有不同,因此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

COP28会议上,超过100个国家已经达成共识:在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至少达到11000GW

“这就描绘了一个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王勃华表示,“我们国家的光伏应用市场将继续维持在高位平台运行。”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对2024年及之后的装机情况做了预测,保守预计,2024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390GW,乐观预计将达430GW

当然,像去年这种增长,发生的偶然性是很大的。这里有疫情后恢复性增长的因素,但组件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不可能年年都有。还有大基地集中并网的因素。

多种偶然性的叠加不会频繁出现,但是产业保持高位运行这一点,我们还是持乐观态度,王勃华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光伏市场发展还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如消纳的问题,收益模式问题,用地的问题,还有成本方面的问题等。

而当前光伏行业最热点的话题,正是行业面临严峻的供需形势问题。

与以上观点类似,王勃华分析,当前这种严峻的供需形势,与以往都有所不同,“现在是需方还在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产生的产能过剩。”

实际上,从2022年开始,企业的扩张愿望就非常强烈,随着产能的大幅提升,供应量的增加,部分企业恐慌性地降价。

不仅有供方的降价,在需方,还盛行“低价中标”的做法,带来一定程度的价格“内卷”,企业盈利能力由此大幅下滑。

在当前情形下,还有几个话题值得探究。

比如,在现有的利润率下,行业怎么发展?规划产能有多少可以最终落地?

比如,低价会是常态吗?王勃华透露,最新消息称,部分产品价格已经出现企稳的迹象。

再比如,如此低的中标价格能否按时、保量、保质供货?而依靠低价中标的企业,又能否持续提供25年的产品质保?

“行业的洗牌和分化已经开始,各方需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王勃华表示。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