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专委会
2025年3月30日下午14:00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专委会(以下简称碳中和专委会)主办、中能知碳、水木梧桐创投承办的“碳中和与新质生产力投融资圆桌会”第五期“136号文后的新能源-挑战与机遇”主题活动在中科院理化所节能技术团队的支持下于北京顺利召开。国中绿电董事长侯守礼、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研究员时璟丽、协鑫能科晟能公司总经理黄一钊、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杨鲁伟等围绕136号文的制定背景、核心逻辑和框架、对新能源投资的影响和电力市场、需求侧再电气化等的作用进行了分享和交流,吸引了近100人到现场参会。本次会议得到了清华大学校友总会能源专委会(筹)、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碳中和专委会(筹)、清华MBA校友能源俱乐部、南京工业大学北京校友会、国创氢能、邦振科技、中诚信托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会议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专委会(后简称专委会)投资事务总监、邦振科技副总裁姚景涛主持,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碳中和专委会主任江冰为活动致开场词。
江冰主任首先介绍了本期活动的背景和目的。他认为新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而136号文作为新能源全容量入市的一个重要的框架性、基础性文件,将对新能源投资的预期和融资和投融资模型重构等带来新的挑战,认真讨论和解读136号文对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和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希望与会专家可以在闭门圆桌会上畅所欲言,为大家答疑解惑,让文件精神可以更好的指导行业实践,引导行业平稳过度、健康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研究员时璟丽为会议做了《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机制及对投资的影响》的主题分享。时璟丽研究员从136号文的推出背景、定位、机制电量和机制电价形成的机制、对不同主体、不同区域投资的影响等行业和市场关注的问题,与大家做了深入、系统的分享和交流。她认为136号文作为一个重要的框架性文件,有很多创新和巧妙的设计。综合考虑了新老衔接、区域差异等现实性问题,对新能源全容量入市、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结算机制差价疏导、政策衔接等做出了原则性规定。136号文的推出有利于形成真正的市场价格、促进电力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各类电源主体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成本,有利于新能源的高质量、有序发展。同时,时璟丽研究员对136号文对地方政府、不同新能源投资人、储能等不同的主体的影响也做了系统的分析,认为不同新能源类别、不同主体、不同省份,新能源的投资策略和交易策略将会分化。
协鑫能科晟能公司总经理黄一钊以《新能源新政后的光伏参与电力市场的实践和投融资》为题做了主题分享。作为光伏龙头企业协鑫的光伏资产管理和运营平台操盘手,黄一钊系统分享了对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发展与现状、全国电力现货市场的情况、新能源市场化交易政策要点和电价分析、新能源入市对电力市场及综合能源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黄总用大量的数据和分析,解读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进展和成绩,并对电力现货市场试点对实际运营的影响进行了解读。从光伏和综合能源资产管理和运营角度,分享了在新政策下对不同省份、不同类别资产的看法和思考。他认为,单一电源企业,尤其是光伏企业向综合能源转变,着力提升运营能力和电力交易能力,已经成为行业的一个必然的选择。
中科院理化所杨鲁伟研究员做了题为《碳中和消费端投资分析》的主题分享。他从需求侧(消费端)一次能耗的投资和现实情况出发,系统分析了工业蒸汽在农业、食品、造纸等行业场景的零碳化投资空间和机会,并以水处理行业、制药厂为例,深入解读了从需求侧降低一次能源使用,实现再电气化、零碳工艺的巨大潜力和工程、工艺路径,从需求侧向大家展现了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另一种可能性。
在主题分享的最后环节,国中绿电董事长侯守礼做了《136号文解读与思考》的主题发言。侯守礼董事长从政策制定的背景、如何认识新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等方面对136号文做了解读。他认为新能源电价从补贴到平价再到今天的市场化机制,是我国新能源发展不同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政策从促进新能源快速发展向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信号。他认为在新的政策下,新能源彻底告别固定电价时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地方政府、投资人、电网企业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价格由市场决定,但胜负由策略和实力书写”。
会议讨论阶段侯守礼、时璟丽、黄一钊、杨鲁伟等嘉宾分别就政策、资产管理与运营、投融资、科技等角度与嘉宾进行了分享和交流。乌克兰外籍院士、浦东新区新能源协会会长熊健、邦振科技董事长樊浩杰、水木梧桐创投合伙人毕大鹏、《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社总编辑朱永旗、《能源》杂志社副社长王高峰、清华校友总会能源专委会(筹)秘书长于鸿雁、清华校友总会碳中和专委会(筹)常务副秘书长秦宝波等嘉宾出席活动。
-END-
碳中和与新质生产力投融资圆桌会是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专委会发起并主办的专业闭门会议,旨在探讨在双碳约束下新质生产力的相关问题和和投资机遇,关注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绿色降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产业化及市场化推广,碳的资源化利用和循环经济、新型固碳技术孵化及产业化,可再生能源及先进储能技术,支撑绿色电力市场和微电网的先进硬件技术和相关算法,碳计量、碳足迹等支撑碳市场发展的关键技术,绿色降碳运营项目投资(如储能、新能源等)、林权收储、碳指标收储、绿债投资、产业链发展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