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新型储能崛起,我们已经没有参考学习的对象
2023-08-11 14:08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字体: [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艾丽格玛


  “新型储能行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类似的声音,早在十年前就有了。
  但今年,新型储能行业的动静格外大——
  国家能源局披露,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33万kW/3580万kWh,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今年前6个月,新投运装机规模约863万kW/1772万kWh,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
  在2023年《财富》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中,有多达55家企业布局储能产业。根据预计,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大关,到2030年将接近3万亿元。
  储存积攒了多年的“能量”,到底能不能真正地“爆发”?新型储能行业,能不能成为下一个朝阳行业呢?

  大型充电宝

  想了解储能行业,就要从新能源行业开始说起。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已经获得了切实的成绩:今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在1亿kW以上,累计装机约8.6亿kW,风电光伏发电量达7300亿kWh。
  但新能源发电,比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会因为天气、季节、位置等各种条件的不同,资源会出现不同时间尺度的波动或者间歇。因此,调度、消纳、储存能源,越发成为调节能源价格、避免过剩或者短缺必不可少的手段。

>> 不同新能源渗透率下的日内净负荷曲线。资料来源:CAISO,长城证券研究院。

  
  储能行业就是在这些问题的“倒逼”下出现的行业形态。低成本、大规模的储能系统,可以突破可再生能源即发即用的瓶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就将储能设施形象地比喻为一个“超级充电宝”。
  实际上,“储能”并不是什么非常新奇的事物。
  水坝,就是最典型的传统储能方式——电力系统处在低谷负荷时,用富余的电能将水抽到高处储存;在电力负荷高峰时段,则放水发电。
  目前的电力系统中,蓄水储能依然是主流方式。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中,蓄水储能占比达77.6%。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建设电力水坝。例如,在风光资源富集的西北地区,水资源本就稀少,遑论专门建设用来储能的大坝;又如,近期热门的海上发电厂,更是与蓄水储能无缘。
  因此,新型储能登上舞台,扮演起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截至2022年底,除去第一梯队的抽水蓄能,在中国新型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93.7%;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铅蓄电池、储热储冷等技术,单机也可达10MW-100MW,与锂离子电池储能共同位列第二梯队。第三梯队是钠离子电池、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器目前单机容量已达到兆瓦级,其中钠离子发展受关注最多。第四梯队是液态金属、金属离子电池、水系电池重力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世界最大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在青海省格尔木市正式开工,这个项目采用的就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将电能以常压、低温、高密度的液化空气形式存储,储能功率为6万kW,储能电量为60万kWh。

>> 中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技术类型分布。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EES数据库。
 
  配储之
  在当前国内大多数省市,配置储能是光伏电站并网的前提条件。
  对于光伏电站持有方来说,在建设电站时,同步配置一定比例的储能设施,有助于解决光伏发电存在的不稳定问题,提高消纳能力,也为持有方提供更多运营模式的选择。
  但是,如果不考虑市场情况,“一刀切”式地要求电站强配高比例储能,对于企业主体来说,反倒不划算。根据测算,按照100MW项目配置10%/2h储能系统的要求,每增加10%的储能比例,电站成本将增加约0.3元/W。
  “配储”,一段时间内成了很多新能源企业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一面是配储之苦,另一面却又可能是“弃风”“弃光”之痛。
  根据招商证券2022年的一份报告,如果不附加储能,电网的风光消纳阈值在15%上下。如果风光渗透率由20%向上提升,将会造成系统净负荷的波动幅度、剧烈程度陡增。
  电网稳定性造成的消纳能力弱化是新能源消纳的潜在制约因素,大规模储能配置成为新能源发电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的必然选择。通过为光伏电站配置一定比例的储能设施,不但能增强光伏发电的灵活性,也能保证电网运行的稳定性,降低电网调峰压力。
  2021年各地颁布的文件中,对于光伏配储的比例要求大多在10%左右,连续储能时长为2小时,且要求配储的多为大型集中式电站,而对于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配储则基本以自愿、鼓励为主。但随着新能源项目加速上马,消纳压力增大,储能设施比例开始临近危险的界限。因此,原本自愿、鼓励配备的储能设施,从2022年开始逐渐变为强制要求。
  为了帮助企业度过“阵痛期”,许多地区都从支持补贴、建设规范、商业运行等方面不断优化政策。
  投资补贴方面,浙江诸暨规定按200元/kWh给予储能设施投资单位一次性补贴。重庆铜梁区提出对配建储能的新能源发电企业、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每年按照新型储能设备投资额的5%给予补贴,连续补贴4年。新疆、江苏、广东、安徽、湖南等地根据放电量对储能项目进行补贴,补贴标准在0.2-0.5元/kWh之间。其中,新疆、江苏还规定补贴的标准将逐年退坡。广东东莞、深圳,安徽合肥对同一项目的补贴设置了上限,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内蒙古则规定按放电量计算,设置补偿费用的上限为0.35元/kWh。浙江温州针对纳入省级示范的储能项目给予3年的(按200元、180元、170元/千瓦·年退坡)容量补贴。
  需求响应补贴方面,重庆两江区提出针对用户侧储能项目,根据项目实施前后用户企业用电尖峰负荷实际削减量给予补助。
  除了上述补贴政策,多个省(区)还制订了储能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调峰补偿标准。其中,宁夏给予的调峰补偿价格较高,示范项目调峰补偿0.8元/kWh;湖南、青海、新疆等地区给予的储能调峰补偿价格在0.5元/kWh左右;山东、河南、广西等地给予的储能调峰补偿价格在0.2-0.4元/kWh。
  当然,“吃补贴”,并非长久之计。
  山东、甘肃、广东等也在探索储能通过电力现货市场来获得收益。
  2022年8月,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我省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示范项目作为独立储能可参与电力现货市场。
  2022年,甘肃把新型储能参与现货写入规则。2020年并网的中能布隆吉电站(60MW/240MWh)目前已参与到电力现货市场交易。
  3月30日,广东省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联合印发《广东省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施方案》,明确独立储能电站可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交易。

  资本青眼有加
  在新型储能飞速增长的背景下,储能企业近期开始纷纷排队IPO。
  7月5日,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完成C轮融资,融资总额超45亿元;6月30日,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6月28日,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IPO申请获交易所受理;6月20日,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沪市科创板披露招股书申报稿……
  储能资本市场保持高度活跃,上半年相关企业融资总额超过730亿元。
  据统计,2022年至今,已经有30家左右非能源领域企业“跨界”储能行业,可见其热度之高。
  以储能电池行业为例,目前的主流参与者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是“新势力”。当前出现了一批主营业务专门是储能电池产业链相关产品制造的企业主体,“杀”入赛道,抢占先机。例如因湃电池、广州储能集团、海辰储能、楚能新能源、宝丰集团、盛虹动能等。
  二是动力电池制造商。今年4月,特斯拉宣布在上海投资建设储能超级工厂。该工厂计划于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1万台。紧接着,宁德时代在5月发布了全球首个零辅源光储融合解决方案,该系统搭载1.5万次循环寿命的电芯,实现光储同寿。同期,比亚迪发布了首款集成刀片电池的储能系统“比亚迪魔方”。相比传统储能系统,“比亚迪魔方”无模组、无PACK,直接集成到系统中,提升约98%的空间利用率,适用于工商业储能、电站级储能等应用场景。LG新能源计划从今年10月开始,扩大其密歇根电池厂的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并首先考虑将其用于储能系统而非电动汽车,以增强自身在储能市场的竞争力。国轩高科、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国内锂电厂商也发布了应用于电力、工商业和家庭三大场景的储能电芯及产品。
  三是光伏产品制造商。光伏企业正在大举涉足储能电池,加速纵向一体化布局。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全球出货量已连续7年在中国企业中位居第一;天合光能成功交付国内单体800MWh储能项目,并推出12000次循环的储能天合芯;协鑫集团年产36万吨磷酸铁锂储能材料项目在四川投产。
  四是新型储能领域的“老玩家”。这些企业主要是较早入局储能后将储能转为主营业务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如鹏辉能源、南都电源、中天储能等。
  不过,储能行业具有高度价格敏感性,成本是决定储能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认为,我国新型储能市场尚未形成稳定的收益模式。盈利水平低、成本疏导机制难始终是困扰新型储能发展的难题。
  根据普华永道及储能领跑者联盟的测算,以电力现货市场发展较好的山东省为例,山东省五家独立储能电站若不考虑政策补贴和(新能源配储)容量租赁的收益,在当前利用现状下,距离静态的收益达成相距甚远。参照地方政府对光伏、风电行业的补贴政策,随着鼓励优惠政策的到期,在容量补偿上的预期收益将不断走低。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之一,也是储能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储能技术、产品、产能、人才等方面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遗憾的是,在这条路上,我们已经没有可以参考学习的对象了——不仅中国,全球储能行业都缺乏长期的大规模储能项目的运营和管理经验。
  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储能行业的发展,确实离不开新能源行业的高速扩张。作为一个“倒逼”出来的新兴行业,储能自诞生之初就扮演着一个辅助者的角色。
  因此,储能企业们共同面临的盈利问题,或许还需要从电力现货市场整体的角度出发,引导配建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发挥配建储能和新能源电站的整体联动作用,才能够实现新能源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延伸阅读

  目前投入应用的常见技术路线及产业链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 电化学储能

  目前,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正加速发展。

  电化学储能能效高、响应快、灵活性强。正如人们熟悉的电池,电化学储能通过介质或设备把电能存储起来,在需要时释放。这些“电池”的储能时间少则数秒、多则数小时,输出功率可调,能满足电网的应用需求。

  · 锂离子电池

  具有较高的比能量、比功率、充放电效率和输出电压,且使用寿命长、自放电小,是一种理想的储能技术。

  随着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政策的推出落地,锂离子电池正大规模装机到电化学储能领域,增长势头强劲。人们常用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还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许多就采用锂离子电池。

  据CNESA数据,截至2022年9月底,中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6663.4MW,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累计装机规模5950.42MW,占比89.30%。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电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无疑是未来新型储能发展的C位技术路线。

  锂离子储能产业链,由上游设备商,中游集成商和下游应用端组成。其中设备包括电池、EMS、BMS、PCS、热管理等;集成商包括储能系统集成和EPC;应用端主要由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组成。

  锂离子电池,尤其是磷酸锂铁电池,从安全性、能量密度、成本、发展路径等方面性价比最高的技术方向。锂离子储能电池材料体系以磷酸铁锂为主,锂电池正在向大容量方向持续演进。

  · 钠离子电池

  一种依靠钠离子在正负极间移动来完成充放电工作的二次电池。钠离子电池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摇椅式”原理相似,充电时,钠离子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放电时则相反,与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相似。

  近年来由于锂离子电池的核心原材料碳酸锂价格飞涨,就原材料方面而言,钠资源储量大且分布广泛,原材料价格较为低廉,钠离子电池性能较为优良,在交通领域和大规模储能领域表现出了一定的潜力。钠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组成,和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设备基本可实现兼容,降低了产业化难度。

  目前钠离子电池技术主要分为三条路线,即层状过渡金属钠离子氧化物、普鲁士蓝、聚阴离子类钠离子化合物,三条路线均由行业龙头企业布局,均处于实验室向大规模产业化转化的阶段。目前我国在钠离子电池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科海钠、宁德时代、立方新能源等企业均已实现钠离子电池的初步量产,并推出了成熟的产品线。

  · 液流电池储能

  液流电池目前有:全钒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全铁液流电池、多硫化钠溴液流电池、锂离子液流电池、锌镍液流电池等多种技术。

  全钒液流电池,是其中最为成熟、最可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技术路线。

  钒液流电池具有系统安全性高、寿命长、易扩容、项目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等优点,是大规模长时储能颇具发展前景技术路线之一。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初次投资成本,随储能时长的增加而不断降低。

  全钒液流电池的电解液可再生循环使用,其残值较高。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来看,以储能时长为4小时的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为例,实际成本为1875元/kWh;当储能时长为10小时,实际成本仅为1020元/kWh。

  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链初步形成,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钒电池集成商、下游EPC及用户等。

  上游涉及电堆及电解液制备原材料,包含V₂O₅、离子交换膜、电极、双极板等;中游涉及电解液、电堆的制备与电池的制造,其中电解液价值量占比40%-80%、离子交换膜占电堆成本的30%-40%。

  2. 化学储能

  氢(氨)等形式的化学储能作为零碳超长时储能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氢(氨)储能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上,氢(氨)储能将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富余电能,通过电解装置转化为氢(氨)等能源或产品,在利用环节不转换回电能直接利用,将可再生能源领域与能源化工领域连通起来,有助于我国构建绿色化工体系。

  狭义上,氢(氨)储能是“电-氢(氨)-电”的转换,即最终途径为发电。这项技术将电网中过剩的电力通过电解水制氢(氨),转换成氢(氨)化学能,当用电需求增加时,再利用氢(氨)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将氢(氨)能再次转换为电力并输送回电网,或运输至用户端进行分布式发电,具有与电力系统匹配度高、适应性好的特点。

  在政策、技术、成本等因素推动下,氢(氨)能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的纽带和电力储能介质,在可再生能源高占比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化学储能与前述其他电储能技术存在明显区别:如果终端可以 直接利用氢、甲烷等物质,如氢燃料电池汽车、热电联供、化工生产等,这些储能载体 不必再转化为电力系统的电能,可以提高整体用能效率。

  3. 压缩空气储能

  压缩空气储能是一种以空气为储能介质的物理储能方式。

  工作原理是:当电力过剩时,将空气压缩储存到地下储气洞穴里(洞穴可以是盐穴、报废矿井、储气罐、山洞、过期油气井、新建储气井等),将电能转化为压缩空气势能。

  当需要用电时,高压空气经过加热,进入膨胀机,变成常压的空气,在此过程中带动发电机发电,空气压缩势能转化成电能输出。

  早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依赖燃气补燃和自然储气洞穴,但目前已无需补燃,并可以应用人造储气空间。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与燃机技术同宗同源,主要痛点在于设备制造和性能提升。大型压气设备、膨胀设备、蓄热设备、储罐等设备的性能提升是效率、经济性和可靠性提升的关键。“十四五”期间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效率有望提升至65%-70%,系统成本降至1000-1500元/kWh。“十五五”末及之后系统效率有望达70%及以上,系统成本降至800-1000元/kWh。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具有容量大、工作时间长、经济性能好、充放电循环多等优点。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适合建造大型储能电站(100MW以上),放电时长可达4小时以上,适合作为长时储能系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寿命很长,可以储/释能上万次,寿命可达40年以上;并且其效率最高可以达到70%左右。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与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系统同宗同源,技术通用性强,设备开发基础较好,建造成本和运行成本容易控制,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压缩空气储能的上游主要是原材料与核心部件(模具、铸件、管道、阀门、储罐等)的生产加工、装配、制造行业,属于机械工业的一部分,但涉及压缩空气储能本身特性和性能要求,对基础部件的设计、加工要求较为严格。中游主要是关键设备(压缩机、膨胀机、燃烧室、储热/换热器等)设计制造、系统集成控制相关的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具有多学科、技术交叉等特性。下游主要是用户对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使用和需求,涉及常规电力输配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等多个行业领域。

  造价成本上,根据中国科学院热物理研究所公开数据,100MW的压缩空气储能,初建成本在4000-5000元/kW,1000元/kWh,度电成本在0.15-0.25元之间。

  4. 飞轮储能

  飞轮储能,一种通过旋转“陀螺”来储能的物理储能技术。

  工作原理是:利用高速旋转的飞轮所拥有的惯性来储存能量。充电时,飞轮电动机加速旋转,把电能转换为飞轮的机械动能并储存起来;放电时,由高速旋转的飞轮带动发电机,将机械动能转换为电能。

  飞轮储能系统具有响应快、寿命长、温度适应性好、效率高、容量大、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据CNESA数据,截至2022年9月底,中国已投运飞轮储能项目累计装机量仅6.66MW。

  飞轮储能目前主要应用在:电网调峰调频、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军工、UPS电源、储能式电动汽车充电桩等领域。

  在部分省份发布的新型储能示范项目中,也出现了百兆瓦级的飞轮储能示范项目,如河北省的河北建投新能源围场飞轮储能示范项目、国合节能设备有限公司贝肯(石家庄)井陉飞轮储能示范项目容量规模均达100MW。

  5. 重力储能

  重力储能,是利用建筑物、山体、地形等高度差,通过将“重物”运上运下,实现电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换,进而储电与发电。目前重力储能形式有:“搬砖储能”、矿井储能、活塞式储能、轨道机车储能、缆车储能等。

  “搬砖储能”系统转换效率为80%-90%,寿命达25-40年。据EV公司公开数据,重力储能项目初始投入成本在3000元/kWh左右,度电成本在0.5元/kWh左右,具备一定成本优势。

  作为较为“冷门”的新型储能技术路线,重力储能具有建设周期短、转换效率高、寿命长、度电成本较低等优势。随着百兆瓦级项目的落地,重力储能也将逐渐走上商业化道路。


编辑:赵涵 

审核:艾丽

政审王军善

终审朱永旗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