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三化”同步引发严重的代际数字鸿沟 需要多方面努力优化信息技术应用
2020-09-14 15:09
字体: [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卜文娟


  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但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老年群体在数字化生活中被逐渐边缘化,从而代际数字鸿沟不断加深。9月9日,由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与信息社会50人论坛主办,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与苇草智酷承办的“代际数字鸿沟:挑战与应对”——老龄社会30人论坛第27期专题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钊提出,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使代际文化渐行渐远,进一步加剧了代际的矛盾冲突和社会不平等。弥合代际数字鸿沟需要帮助老年群体走出数字隔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家庭多方面共同努力,优化信息技术应用,补全老龄群体的空白。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信息社会50人论坛理事、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梁春晓表示,中国“三化”同步,信息化、城市化与老龄化的共同发展引发了严重的代际数字鸿沟。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与老年人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带来的不平衡与不适应也越来越强烈。老龄化本身是现代化与文明进步的结果,但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一整套体系与老龄化的不相适应成为了问题。所以,对老龄化、老龄社会的准备与应对的程度正在成为企业、城市、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从信息社会角度来看,有了互联网才有了数字鸿沟。国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师、信息社会50人论坛理事张新红认为,代际数字鸿沟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拥有和使用数字鸿沟方面存在的差距,集中体现在老年人使用技术相对比较差一些。如果利用好了数字鸿沟,可以转化为数字机遇。缩小数字鸿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增加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帮助,尽可能让老年群体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福利。

  阿里新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张瑞东分享了老年群体消费者的调查数据。他提到,老年消费群体利用互联网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正在趋于广义化和高频化,且老年群体消费能力高于年轻群体,具有值得关注的商业价值和潜力。由于移动互联网络和终端、电子支付的普及,电子消费券的使用似乎并不存在“数字鸿沟”的难题。然而,目前的“数字鸿沟”困境是下探到“代际生活习惯差异”的层面。 

  AI是全人类价值观的镜子,而AI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在于消除社会不平等,实现各种社会福祉,促进人类自身发展。商汤科技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丰介绍了五个AI技术助力社会福利、弥合数字鸿沟的应用趋势,包括AI医生推动“供给侧扩容、AI陪伴应急响应、养老社区的“健康感知”、 AIoT促进“银发就业”以及“视觉物联网”驱动新基建。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陆诗雨通过对新发地疫情附近社区中独居老人的数字使用调查发现,消除数字鸿沟的根本是让老年人参与进来,享受数字红利。老年人刚进入数字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数字初体验,应通过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游戏给予老年人充分愉快的练习,让他们入门,从而激活老年人生命潜能,促使老年人自强自立。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由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信息社会50人论坛和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马旗戟主持,通过线上参加专题研讨会的有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老龄社会30人论坛2020年度轮值主席原新,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保障研究室主任、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陈秋霖,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段永朝,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副院长、信息社会50人论坛及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左美云,智纲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智纲智库北京中心总经理、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任国刚,浙江现代数字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长、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周子衡,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朱巍,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李琪等。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