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成都:汇集战略性新兴产业,塑造强劲发展新动力
2019-09-27 16:09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体: [   ]

  成都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努力让新经济真正成为培育新动能的主要支撑。

  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3万亿元、增长8%;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02.37亿元、增长8.2%,增速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连续10个季度保持8%以上……

  经济高速增长离不开成都市大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系列举措和效果。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态势,成都市积极探索,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截至今年6月,全市新增新经济企业4.9万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13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4755.48亿元、同比增速14.3%。

  首创“城市机会清单” 将新经济与发展需求链接

  面对传统产业支撑减弱,土地、环境等要素趋紧,成都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努力让新经济真正成为培育新动能的主要支撑,推动治理方式变革的引领力量。成都市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统筹新经济发展宏观规划,培育扶持一批新经济企业,聚集一批新经济领域高端领军人才,打造一批新经济聚集区。

  加快构建新经济产业体系。基于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自身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成都市明确了发展“路线图”,即聚焦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和共享经济“六大形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打破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界限,建设“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数字娱乐、新文创、大健康、新金融七大产业核心区,依托产业功能区确定本地新经济布局,构建起新经济发展“7+N”空间版图。围绕“六大形态”“七大应用场景”,成都市制定了配套实施方案,出台新经济发展18条政策措施,向市场主体精准推送政策福利包。

  着力培育新经济产业生态。围绕人才、技术、资本、数据、场景等新经济要素,成都市出台各类专项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最直接的要素支撑。在人才要素方面,成都市实施“精准引才计划”,发布成都人才白皮书,新政12条发布后已吸引近30万名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到成都落户;在技术要素方面,成都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建设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全面创新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在资本要素方面,成都市实施“上市倍增行动计划”,在成都市办公的私募机构数达498家,基金实际管理规模超过2500亿元;在数据要素方面,成都市优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建设全市统一公共信息资源共

  享开放平台,推进政府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有序开放;在场景要素方面,成都市实施应用场景供给计划,在全国首创“城市机会清单”机制,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智慧城市、公园城市等新经济应用场景,将新经济与城市发展需求有机链接,为全球投资者、企业和人才提供在成都发展的入口和机会。  

  规划17个产业生态圈 推动优秀企业向园区集中

  成都市坚持“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机制是保障”,以产业生态圈理念统筹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和17个产业生态圈,推动优秀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全市已培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高新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五大先进制造业能级迅速跃升;会展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旅产业和生活服务业五大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供应链+”等新经济形态蓬勃兴起,成都市正加快形成一批过千亿、过五千亿、过万亿的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全面塑造城市发展新优势。

  以构建重点产业体系为核心。立足城市战略全局,成都市合理确定产业功能区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形成新的产业体系、经济形态、产业层次。在产业体系顶层设计层面,《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提出,将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在产业生态圈总体谋划层面,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市谋划构建电子信息、医药健康、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17个产业生态圈,以66个相关产业功能区为具体支撑。在产业功能区层面,成都市制定功能区图表,明确产业功能区产业链条、细分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强链补链招商。

  以注重功能支撑为关键。成都市以“产城一体”理念强化生活服务的功能复合配套,例如,聚焦创新功能全面落实“校院企地”创新平台建设,全市先后共组织670余家企业与6家高校院所的617项科技成果对接,促成131个项目签约;又如,聚焦生活服务全面落实“产城融合”所需公服配套建设,截至6月底已有89万平方米人才公寓达到预租预售条件,新开工建设133.7万平方米。

  以匹配园区要素保障为支撑。成都市科学设置功能区空间边界,推动关键要素资源精准匹配,具体来看:在土地资源上,建立适应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弹性供地机制,精准匹配高能级、引领性重大项目;在资金要素上,创新投融资机制,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如成都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成都营管部建立了全市产业功能区金融服务主办行牵头制度,已确定首批11个金融牵头行,15个项目获得1515亿元融资意向协议;在人力资源上,出台人才新政12条、发布人才白皮书、有力引导66个产业功能区所需各类优秀人才按需流动和高效配置。

  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保障。成都市完善产业功能区建设“市领导+市级部门+区(市)县”工作推进机制,从上至下、协同高效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功能区建设,具体来看:市领导层面,出台《“16+1”重点产业生态圈市领导联系分工方案》,明确各产业建设均由一位市领导牵头,推进产业生态圈下各关联产业功能区协同发展;市级部门层面,建立“三次产业—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三级统筹管理体制,分别由三次产业部门归口统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明确职能划分;区(市)县层面,成立相应的区(市)县功能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完善“领导小组+功能区管委会+专业化运营公司”管理运营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 厚植产业发展沃土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都市坚持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聚焦创新关键、着力改革重点,厚植企业和产业发展沃土。

  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效率。成都市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有:加快推进“仅跑一次”改革,全市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实现率96.8%、“网上办”实现率75.6%;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提升优化政务服务,深入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实现证明事项“两张清单”全覆盖等。

  切实推动外商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成都市敞开大门厚植外商投资沃土,主要举措有: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度,推行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办理,建成运营中国—欧洲中心、全球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国际商事纠纷调解中心;降低通关成本、推进通关便利化,航空口岸两家运营主体分别下调国际进、出港货物装卸处置费,铁路口岸收费项目由53项减为6项,公路口岸下调电子车票安装费、冷藏集装箱制冷费2个收费项;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都市积极探索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等体制机制。

  不断夯实法治化发展环境。成都市聚力放管结合,不断提高市场法治化水平,主要做法包括: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监督,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优先审理、加速办结知识产权保护行政复议案件;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综合执法“智慧化、扁平化”,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行政网上执法平台;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联合惩戒,健全“黑名单”制度,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共享、信用修复和市场主体强制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政务诚信管理运行、监督考核机制,强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招标投标、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平贵 刘润)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