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产业资讯
低空飞行如何飞得好、管得好?
2025-07-04 16:07
来源:科技日报
字体: [   ]
  审核无人机的飞行航线,查看飞手的资质,确认飞行计划是否与其他活动有冲突……7月2日,江苏省低空飞行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飞服中心”)运营人员殷萌暄忙着审核镇江一家公司的飞行计划,并不时与公司人员沟通飞行细节。
  自6月30日飞服中心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后,该中心低空飞行服务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管理平台”)每天能收到几十份飞行计划申请。
  “管理平台是全国首个实现低空有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管理的省级平台。”飞服中心飞行服务保障部负责人丁梓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那么,低空飞行要如何“放飞”,又如何让低空飞行既便捷又安全?支撑低空飞行管理的关键技术又有哪些?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在飞服中心一一揭晓。
  第一问:能为公众提供哪些服务?
  “在我国,微轻小型无人机在适飞空域外的飞行以及中大型无人机的飞行,需要无人机用户向空域管理部门报备。”殷萌暄指着管理平台中“一般飞行活动登记”页面介绍,以前,不少用户不知道怎么提交资料、向谁提交资料,所以有“黑飞”现象。但现在,用户只要登录管理平台,就可以提交飞行计划。整个审核过程既便捷又高效。
  记者看到,登记内容涉及飞行负责人信息、飞行活动起始终止时间、飞行架次、操控模式、最大飞行速度、航空器注册号等。
  “依托数字化空域管理与智能化交通管理技术,我们既为低空空域管理各方提供有效支撑,也为低空飞行用户提供飞行计划申报、航线规划、气象情报等各类服务。”丁梓洋介绍。
  “我们会确认用户预设航线是否涉及禁飞区,以及相邻时间或者空域是否有其他用户要飞,帮助他们协调飞行计划。”殷萌暄说。
  用户飞得安心的同时,空域管理也更加全面有序。丁梓洋介绍,飞服中心与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民航空管、交通运输、公安、气象等有关部门和飞行用户数据互联,为各类飞行活动提供全过程服务和安全保障。
  “以气象服务为例,通过雷达回波技术,管理平台可以每6分钟刷新一次空域降雨信息,供用户实时登录查询。”丁梓洋说,如果遇到暴雨或者极端天气,管理平台也将发出预警。
  第二问:如何让低空飞行“尽收眼底”?
  当无人机从外场起飞后,它的飞行速度、高度、航向、轨迹以及与周围无人机水平垂直距离等信息,很快便显示在管理平台上。
  “目前飞行信息每2秒在平台上刷新一次,这主要通过5G及5G-A基站、自动相关监视广播系统和时间差定位等技术完成无人机与地面通信。”丁梓洋介绍。
  随着低空经济快速发展,广大空域为低空飞行器提供了纵横驰骋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空域都适合开放。飞服中心此前已经与多部门联动,划定了低空飞行“红色区域”。“例如高速公路两侧100米、铁路两侧、水源地、重大赛事举办地上空等空域,需经审批通过后才可飞行。”丁梓洋说,如果无人机未经审批闯入这些空域,平台会发出警示信号,通知飞手飞离这些区域。
  第三问:如何让有人机和无人机“比翼齐飞”?
  在低空中,除了会有不时出现的各种无人机送外卖、送药品,也有公务机、农业机、教练机等多种载人飞机用于商务出行、农林植保、飞行员培训等活动。如何确保无人机和有人机安全翱翔于同一片蓝天?
  “目前我国对于通航飞机的空中飞行间隔有明确规定,但通航载人机和无人机在空中的间隔管理,还存在空白。”丁梓洋表示,当下市面上的无人机,飞行高度、速度各不相同,这为制定无人机之间以及无人机和通航载人机的安全距离带来难题。
  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丁梓洋说:“飞服中心已经对飞行空域进行了栅格化绘制,以后法规完善后,我们就可以根据栅格去测量飞机之间的距离。如果超出飞行间距,平台就会报警,提示飞行单位调整路线。”
  丁梓洋说,接下来,该中心将分三阶段推进低空飞行服务体系建设,即2025年实现合作类飞行活动监视预警和空域状态监控,达到“看得见、管起来”;到2027年底初步形成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服务能力,实现“便捷飞、管得住”;到2030年建成智能化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实现“飞得好、管得好”。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