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首座全流程AI赋能的水机灯塔工厂在重庆落成,将AI贯穿研发、制造与运维,设计周期缩短45%,维修率降低31%,更以6600RT水冷冷水机组试验装置成为高效供冷技术新标尺。
近几年,磁悬浮离心式冷水机组迎来了发展高峰,特别是中国市场,随着政府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政策的发布,以及国内新增公共建筑和老旧设备改造,共同推动其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在“双碳”目标的浪潮下,美的正以颠覆性技术重构行业边界,将创新基因深植于从研发到落地的全链条。
打造“技术-场景-服务”的全链条创新
在中央空调领域,磁悬浮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如同一位“无影舞者”,以轻盈之姿化解传统设备的笨重与低效。据了解,传统冷水机组依赖机械轴承支撑压缩机转子,摩擦与润滑油带来的能量损耗如同“负重前行”。而磁悬浮技术如同磁悬浮列车脱离轨道般实现零接触运转,解决了传统机械摩擦痛点。
鲲禹新一代磁悬浮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美的集团供图)
美的楼宇科技近日推出新一代鲲禹模块化磁悬浮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以下简称冷水机组),由美的全自主研发,致力于打造磁悬浮冰蓄冷双工况平台。
“冷水机组的核心突破集中于两大维度:IP67高防护等级与微米级磁悬浮轴承技术。”美的楼宇科技事业部水机产品公司总经理兼研发总监骆名文告诉本刊记者,冷水机组采用自主研发的5自由度位置控制技术的磁悬浮轴承,悬浮精度达0.5微米,每秒动态调整2万次,彻底消除机械摩擦,功耗仅为传统油轴承的2%-10%。这种设计不仅降低能耗,还减少维护需求。
骆名文表示,微米级位置传感器检测精度可达0.5微米,相当于发丝直径的1/60。通过微米级位置传感器与每秒2万次的动态调节系统,确保重达百公斤的转轴以2万转/分钟高速运转时,与轴承间隙始终稳定在0.1毫米内,实现了零接触、无油运行。基于此,美的率先承诺“压缩机十年质保,整机五年质保”,远超行业普遍的18-24个月保修期。
实际上,冷水机组从进场安装、放置、调试到长期使用,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环境挑战,如高温、潮湿、积尘、腐蚀,对机组特别是电控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骆名文介绍,冷水机组始终处于“时刻准备就绪”状态。自发电模式与双列备降轴承设计保证了压缩机的稳定运行,各种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机组能够在任何异常情况下都能迅速响应。
压缩机机电控一体化设计,实现IP67高防护等级(美的集团供图)
从攻克微米级悬浮精度到重构冷热能源应用生态,一场关于制造业“技术-场景-服务”的全链条创新正在被构建。
场景更新定义“冷热能源站”
目前,我国运行超十年的存量水机约3-4万台,能耗高、拆机难的痛点始终存在,“双碳”趋势之下,水机改造迭代升级迫在眉睫。
冷水机组凭借高效制冷制热能力,正在打破传统工业与民用边界。在大型公共设施领域,磁悬浮离心机组已应用于世界杯场馆、亚运会场馆及高铁站、机场等场景;在数字基建领域,其为移动、电信等数据中心及AI智算中心提供精准散热支持,防止设备过热宕机。
不仅如此,冷水机组也逐渐走入工农业生产领域。除了在宁德时代电池车间这种典型场景部署应用,在农业领域,机组为鳗鱼养殖池、蘑菇养殖等提供定制化温控,以及应用在养猪场环境管理中。高热泵还可输出200℃蒸汽,替代传统锅炉应用于食品加工、纺织印染等工业环节,实现低碳转型。
“我们的设备不是传统意义的空气调节机,而是‘冷热能源站’。”骆名文表示,夜间利用低价电制冰、日间融冰供冷的“冰蓄冷”模式,已在商业楼宇中验证其节能价值,综合能效较传统螺杆机提升了30%-40%。
国产化替代重在思维转型
尽管冷水机组技术指标已比肩甚至部分已超越外资品牌,骆名文坦言国产化替代仍面临深层挑战:“最大的障碍在于思维转型。”
骆名文告诉记者,过去国内企业多以跟随策略突破技术壁垒,但在磁悬浮、高热泵等领域,美的通过模块化设计将成本降至螺杆机水平,同时保持性能优势,这要求研发团队“既懂技术更懂场景与用户需求”。
数智运维平台,确保稳定运作(美的集团供图)
目前,美的在磁悬浮压缩机、工业蒸汽热泵等领域已形成局部领先,但部分产品线仍处追赶阶段。骆名文认为:“唯有持续聚焦底层创新,才能实现全面超越。”这种创新既包括硬件突破,也涉及服务模式革新——十年质保承诺的背后,是远程预警系统与分布全国的服务网点的数字化运维体系支撑。
研发投入的“压强效应”持续释放创新势能。2024年,美的集团研发投入162.33亿元。而这一数字在近三年分别为126.19亿元、145.58亿元及162.33亿元。公司研发费用连续3年增长,研发投入累计超400亿元。
在设备更新与“双碳”政策驱动下,技术创新开始重构产业链、重塑标准体系、催生跨界应用。中国制造业企业也在自主创新中实现着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