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郭鹏飞,网名:著名的哥哥。现居重庆,籍贯奉节县罗汉村,项目管理硕士,长期从事信息通信行业,对整体通信网络系统、原理、产品、硬件等有一定了解、对通信工程、无线网络优化、信息化系统业务、政企ICT业务等,有较好的理解、对招投标业务流程、对网络优化实施流程、技术支持业务流程、服务人员行为规范、合作规范等有较系统认识。有丰富的通信工程、系统集成等项目经验、以及日常项目和专项项目等经验、并有从事过售前技术支持的经历。
长期担任大型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政府采购评审专家、高校客座教授、创新创业导师、职业技能大赛评委、项目经理、网优经理等职、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PMP资格认证,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兴华为等多厂家高级认证,工信部高级认证,中兴项目交付管理认证,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高级认证,质量管理认证,发明专利3项,国家级论文3篇,多篇案例被华为support技术支持网站选中并评为优秀案例,荣获中兴通讯“年度网优技术能手”称号,重庆市通信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十一届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优胜奖,参与2021重庆市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丝路项目欧洲信息通信高级管理人才研修班—项目管理部分课程交付,多次获得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和厂家书面表扬。技术过硬、领导能力强、工作主动、学习能力突出、开展工作高效,为人慷慨,喜爱春风!
※ 担任重电通信工程学院客座教授
※ 担任北部湾产权交易所集团专家库专家-工程类
※ 担任中国政府财政部采购评标专家
※ 担任重庆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
※ 担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双高建设评估专家
※ 担任重庆市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审定(省级)--专家组成员
※ 担任重庆市高职通信系统运行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审定(省级)--专家组成员
※ 担任上海国际招投标公司专家库专家
※ 受全国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参与编写高等职业学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顶岗实习标准
※ 担任重电通信工程学院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
※ 担任中化商务(中化国际招标)专家库专家
※ 担任东风集团招标采购专家库专家
※ 担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导师
※ 担任国家开发投资集团专家库专家
※ 担任重庆市综合评标库专家
【摘要】:在现代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与推动下,5G技术的发展也迅猛异常,IP、IT、CT三大领域正在逐步整合,ICT的整合将会给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行业内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整体质量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在信息通信行业中,培养复合性技术人员已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未来一时期通讯工程师的社会需求状况的剖析,论述了通信专业领域应具有ICT通信技术的课程系统,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通信类专业;人才需求;5G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
前言
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以5G为代表,掀起了新一波的产业变革。如何主动回应“专业建于产业,产业促进专业,专业服务行业”这一理念,充分支持我国的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是我国移动通信专业领域的重要任务。5G时代,智能终端由传统的手机终端向全领域智能终端发展,对熟练5G全场景智能终端产品应用、精通智能终端维护维修以及其他5G技术方面的技术人员需求强烈。
5G因其使用毫米波、厘米波等频段,故而规模庞大,维修及维修工作繁重,对设备的安装及维修工作也越来越多;5G的纵向应用,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它要求大批熟练掌握移动通讯技术的技术和技术人才;5G的移动应用,因其接入速率高、时延低、机联网等特点,势必会导致通信服务的爆发,因此迫切地要求有大批的移动通信应用开发者。
针对5G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需要,高校要积极推进移动通信行业组织改革,以移动通信工程技术服务为核心,面向终端、基站、全网、业务移动通信全产业链工作群,通过多方协同、多维改革,开展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实现“教、学、做、研、培、鉴”六个一体的“实践性”实践教学平台。最后,经过国家级或业内认定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达到精准育人、精准就业或自主创新,为5G通信产业提供服务。
一、5G对我国经济产出的贡献
从产量上来看,5G将在2030年实现6.3万亿元和10.6万亿的直接与间接产出。在输出的构成上,随着5G商业化的深入,带动产量的增加的驱动力依次发生变化。5G商业早期阶段,电信公司正进行大量的网络建设,而5G的投入将是5G的直接经济增长点。到了5G商业的中期,终端和其它产业的消费和通信费用将继续增加,到了2025年,这两个方面将会达到1.4万亿和0.7万亿,在整个国家的直接经济产出总量中占据64%。在5G商业中期和后期,网络公司5G相关的资讯业务收益有了明显的提高,并已成为其直接产出的重要源泉。
在设备方面,在5G商业的中后期,各个垂直产业将是网络设备消费的主力。5G在5G商业应用的早期阶段,各个产业在5G装置上投入了超过540亿元。由于网络的不断改进,从2024年开始,运营者的网路支出设备开支将会下降。而在5G技术进入到垂直领域后,各个产业的5G投资将会持续增加,从而推动相关装备厂商的营收增加。
5G的发展将会使电信运营、设备制造业、资讯服务等行业迅速发展,从而对GDP增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透过行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从而进一步扩大5G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间接地推动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创造更多的经济附加值。
5G技术和产品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将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和稳定的社会就业。科技的整合,不但会给行业带来改变,也会给行业内的人才提供更多的资讯系统和整体的品质,让他们对专业人士的要求达到空前的程度。知识融合、技术跨界、标准演进是衡量高水平通讯技术的一个新标准,工业领域的优秀人员必须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以适应融合的工业潮流,在业内具有较大的竞争能力和优势。为了适应工业发展,必须培育具有ICT一体化思想的复合性技术人才。
二、通信人才需求和模型
1人才需求分析
今后10年间,我国5G人才的需求量将达2千万,在这其间会出现大量的人才岗位空缺。《5G人才发展新思想白皮书》指出,5G将在2030年内直接提供超过800万个工作岗位,而5G则通过产业联系与影响,间接地促进了对千万级别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另外,5G在4个主要行业:5G应用、终端(终端和运营商)、元器件和材料(传输网络)中,5G应用比例最高,达到了70%以上。元器件、材料、网络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则相对较少。
在产业结构上,5G技术需求以网络、通信和机械制造为主,分别为41.57%、36.96%和14.56%。5G在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融合,使得5G技术在互联网产业中的需求量是最高的。而在核心功能方面,5G技术应用中,在10个关键功能岗位中,软件工程师是最需要的,达到12.46%,远远超过了其它部门。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需要,我们可以看出:5G技术是一个高技术的、跨学科的交叉领域,其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包括移动通信技术,网络规划设计,网络云化能力,大数据与AI技术,工业解决方案五大部分。该功能可满足5G多端点、多场景的需求,提高从业者的智能化、自动化运维水平,减少运维费用,同时根据不同垂直领域的需求,提出个性化的用户问题解决方案。
三、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建设
1以产业链岗位为方向,融通课程体系
1.1企校联动,工程对接
高校应与各省、市、区通讯局等单位合作,组建通信专业研究院。实行“以学科为核心”的教学体制,推动“行、企、校”人才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移动通信工程”在内部按照课程/项目组进行师资培训,实行教学改革,健全人才培养计划;在外部,以产业学院为平台,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围绕产业链岗位能力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创业就业,推动专业工学结合改革,实行“1+4+N”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ICT产业学院的建设,使高校教育专业与教育教学的品质要求达到完美的统一,使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围绕课程系统构建通用基础课程、专业支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构建分级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制度,实现分类、分层次技能培养;建立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以及行业技术大比武的培训体系,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尚。形成“课程、证书、岗、赛”相结合的5G专业人才培训体系,构建“5G岗位群人才需要→5G专业人才培训方案→高质量就业创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螺旋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良性闭循环。
1.2能力为中心,创新全项目驱动的课程体系
学校应以“双核”人才的培养为核心,以就业岗位为导向,构建校企融合、与岗位对接的专业课程,以实现职业发展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职业素质。教师的职业核心技能注重方式和社会技能,要把思政教学和专业学科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加强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建设,用科学技术协会营造职业素质培养环境,全方位培养满足个人学习、创新、发展和社会合作等要求的职业核心素养。
围绕专业核心和职业核心技能的培育,以工作项目为平台,构建CDIO(概念、设计、实现、运营)学习习惯工作,构建5G终端、5G基站、5G全网、5G业务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形成“能力为中心,双核贯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以“课、证、岗、赛”融为一体的方式推进“双核”的人才培育。
2以课岗零距离为目标,构建实施专业建设
校企结合校企多要素交叉、衔接,根据岗位素质与能力需求来决定课程的内容,实现教学团队、环境、资源、过程、考核标准五个层次与企业资源的精准对接与融合,创新具有DNA交叉融合的专业建设路径。
高校应在实践中探索产教融合和“双元”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上,实行校企共建的课程系统,以教学队伍模块化、教学环境岗位化、教学资源立体化、教学过程工作化、考核标准职业化等方式,实现了企业与行业人才需求的全面对接。
在教育环境上,以“能实不虚、虚实结合、以虚助实”为核心,建立集在职学习、顶岗实习、现岗工作于一体的校企深度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成集“教、学、做、研、培、鉴”六位一体的省级实训基地。建立虚实结合、训战一体的5G业务流程实训中心,建立5G全场景的智能终端,以及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的5G网络虚拟模拟实训基地,无论是虚拟基地还是真实基地,都提供与岗位工作环境相适应的培训和培训。
在资源建设上,以“共建、共享、共赢”的思想,引入行业资源和工程项目资源,构建以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技能认证、岗位就业等为核心内容的共享资源库,建成16门专业支撑和核心课程,并面向在校学生、员工及社会学习者,提供全面的5G技术和知识。
3以有效教学为目标,创新实践特色改革
3.1全链条岗位项目,构建CDIO项目实施体系
高校应以“CDIO”为理念,以“概念、设计、实现、运营”为中心,以“专业大项目”、“学期项目”、“课程项目”为主线,以“项目”为中心。学期项目对应于专业技能培训,承载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培训,突出专业综合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训练,强调阶段性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与运用,并能够承载专业综合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训练,强调与岗无缝对接的综合能力培养。几个层次的工程均来自企业和行业,并能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作中得到持续的发展。
在专业层面上,整个培养过程应主要包括移动通信认知项目、移动智能终端项目、无线站点项目、移动网络项目、移动服务项目以及移动服务项目等。在早期,以移动通讯认知项目为起点,通过企业认知、系统调研、基本能力训练,培养其对移动通讯行业相关产品、系统的认知能力,培养其个人的专业兴趣,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或发展目标;在学业中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无线站点等项目,进行自然科学整合训练,强化教学与一体,建立专业核心能力;在学习后期阶段,通过实施移动工程实现、系统联调、系统运维,以企业实践和校内生产性实习为手段,提升学生移动通信系统运行与管理的综合能力。
3.2以立体化教学资源为依托,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高校应依托于“易学、易用”的学习环境,依托雄厚的教学资源,在“以通信专业为基础”的“网上、线下”混合模式进行实验。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的全周期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教学和学习的全方位交互,开发基于工作实景在线和碎片化学习的个体化学习体系,实行网上与线下的混合教育方式,确保网上与线下的衔接与整合。在线平台可以完成课件的零散推送和随机学习,有完整的教学纪录;线下讲授强调交互性,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运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调研报告等多种创新的形式进行课堂的组织;
4以科技社团和技能大赛为抓手,打造两翼齐飞的成长环境
高校可以建设高技术类的“通信设备维护俱乐部”、“遗失数据还原项目”等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或社团。通过对新技术的培养,使技术可以在各个学段的学生间得以继承和累积。举办服务社区及师生公益服务的公益项目,可以提高服务的观念,同时也能让同学们体会到职业的价值和职业的兴趣。团体起源于教室内部,扩展到教室以外。许多有相同想法的爱好者互相吸引、聚集在一起,在课后一起学习、训练、活动和练习,以获取价值观,促进课程的发展,为专业学习的发展添上一片新的翅膀。
结语
总而言之,当今5G技术的应用尚且还在持续性的发展,其涵盖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诸多行业与领域。5G商用的提速也对通信类专业人员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而当前,5G技术研发、产品应用、5G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仍然有大量的人员空缺,特别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人员更是紧缺。在此背景下培养具备专业技术研究与商业解决方案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时代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侯晓静.5G行业发展背景下高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天津工业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0(33):67-70.
[2]栾文辉.基于5G环境下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通讯世界,2020,27(4):204-205.
[3]杨堃."5GStar"超仿真训练系统、ICT平台,助力5G复合型人才培养[J].科技风,2021(30):83-85.
[4]吴伟平,杨英,罗长英.产教融合下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4):51-54,128.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本刊观点,不构成购买或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