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力
“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入选“灯塔工厂”的企业,在大规模采用新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沿,改进传统企业的生产系统,革新制造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那么,要想成为一座“灯塔工厂”,制造业企业究竟需要做哪些,具体怎么做?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强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自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发起全球制造业“灯塔工厂”项目,遴选“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的示范者起,至今,全球共有来自22个行业的90家工厂获此殊荣,其中有31座位于中国,占比超过1/3,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随着全球“灯塔网络”的建立,一批“灯塔工厂”脱颖而出,成为“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的示范者,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路人,展现了如何从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趋势中挖掘出新的经济价值,在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变革中发挥“指路明灯”的作用。
如何成为一座“灯塔工厂”
“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入选“灯塔工厂”的企业,在大规模采用新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沿,改进传统企业的生产系统,革新制造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在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工业互联网和数据系统等方面都有深入创新,并持续推进精益改善,打造快速反映市场需求、创新运营模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
数据显示,三一重工北京桩机工厂升级后,总体生产设备作业率从60%提升到将近90%,生产周期缩短了近80%,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均大幅提升。依托智能数字化赋能产业链,美的微波炉顺德厂区订单交付周期缩短56%、渠道库存下降40%、产品品质指标提升15%、内部综合效率提升28%。借助数字化赋能的柔性制造系统,中信戴卡铝车轮六号工厂的最小生产批量从300件降到1件,一条生产线可同时生产多种不同样式的轮毂,“千轮千样”成为可能。
那么,要想成为一座“灯塔工厂”,制造业企业究竟需要做哪些,具体怎么做?成为“灯塔工厂”,需要对产业有明确的价值创造,在降低制造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需集成至少5个达到世界级领先的技术,并搭建可扩展的物联网架构,进而支撑规模化的复制推广,此外还需要有匹配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人才队伍和企业文化,为技术创新和业务转型提供基础和保障。
要想成为“灯塔工厂”,可以着力从4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进全价值链数字化,大规模且前瞻性地采用新技术,逐步实现从研发、采购、制造、物流、供应链到客户服务的数字化;二是实现有效制造,以改进成效为目的推进新技术,致力于提升如制造成本、生产效率、能耗水平、上市速度等关键运营指标;三是使技术可推广复制,帮助其他工厂进行生产、管理、研发的转型升级,从产品输出转向技术和能力的输出,助力产业链智能化;四是坚持低碳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增长的新引擎,这是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问题与挑战中布局未来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不断创新变革,一些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打造“灯塔工厂”,但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与挑战。
先从外部环境出发。一看全球局势。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宏观经济秩序加速变革,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有所抬头,市场环境不稳定,全球供应链存在着断链的风险。二看国内形势。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叠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大部分企业经历了用工短缺、原材料短缺、复工复产慢等困境。再从制造业本身出发。企业内部往往存在系统孤岛、重机械轻数据、数据标准不统一、软件化水平低等现象,这使得传统工业设备的数字化改造难度增大,互联互通的壁垒难以打破,推广复用的成本较高,此外部分企业重视数据采集和汇聚,却忽视数据深度挖掘,未能从战略层面用大数据促进组织能力、管理模式等的创新变革。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努力,在新技术和新模式竞相涌现的当下,组织、业务、产品和价值链愈发复杂,很难准确剖析出正确的转型升级突破口,特别是对中小制造企业而言,面临着人才短缺、经验不足、资源匮乏、方法欠缺等问题,需要借鉴成功的方法与案例。
但任何力量都抵挡不住大势所趋。在问题与挑战中布局未来,才能更加彰显实力。不仅是企业,许多地方也瞄准了“灯塔工厂”这一目标,竞相布局、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的新生态。
上海力争打造世界一流水平“智造之城”。《上海市建设100+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实施“10030”工程,即3年推动建设100家智能工厂,打造1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培育10家行业一流水平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搭建10个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打造以“未来工厂”为引领、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为主体的智能制造群体,是浙江推进智能制造的重要抓手。浙江已经制定“未来工厂”建设导则和评价标准,截至2021年底,累计认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23家,“未来工厂”61家,企业生产效率提高47.8%,能源利用率提高16.3%,运营成本降低20.4%。
《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部署了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标杆培育工程,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的制造能力,打造全球“灯塔工厂”。这一方案还明确提出“到2023年,全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70%”的目标。
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保障
制造业企业发展面临的多数问题,可以由市场解决,但也需要公共部门提供行之有效的制度供给。具体就支持企业打造“灯塔工厂”而言,公共部门可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
第一,完善支持激励政策。通过技术改造贷款贴息、产业引导基金投资等方式,加大财政资金的奖补力度,也可以考虑进行针对性支持,一方面针对具有明显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充分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协同转型,另一方面针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鼓励集群企业“抱团”转型,同时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从需求端拉动技术发展,帮助新技术和新产品进入市场,将数字化和市场化有机结合。
第二,推动数据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加强标准建设和认证认可,引导全行业使用统一化的标准体系,助力数据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打破信息孤岛。
第三,部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对互联网基础设施与服务的支持保障,加快部署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推动建设更多的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
第四,开展标杆建设。制定标杆企业示范名单,利用试点示范,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并通过已入选的“灯塔工厂”的灯塔作用,引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增大技术研发的资助力度,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第五,结合社会保障体系。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就此,政府可以通过再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公益性岗位等进行统筹规划,切实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在有效的制度供给保障和支持下,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发展态势良好。工信部数据显示,在供给能力方面,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3家。
在支撑体系上,我国构建了国际先行的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285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8项,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70余个。
在推广应用成效上,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5%,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涌现出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
制造业如何加速迈向数字化
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将继续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在全球“灯塔工厂”网络项目中的最新研究表明,到2025年,第四次工业革命预计将创造高达3.7万亿美元的价值。其中“灯塔工厂”作为领跑者,将在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而建设“灯塔工厂”的关键在于数字化转型,我国制造业如何加速迈向数字化?
首先,加大数字工业装备的创新运用。主动学习运用数字技术,吸收借鉴新兴数字技术的创新成果,推广数字机床、数字控制器、工业网络设备等的使用,深化5G等技术的现场应用,优化工业网络布局,提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能力。
其次,推进企业数据的汇集公开和共享流通。建立企业数据发展统筹规划,加快构建企业大数据中心,推进信息系统的整合互联,实时汇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数据,助力远程运维、质量管控、协同设计、精益管理等,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第三,推进产学研的联合攻关。加强对员工数字化、信息化等相关理论和实践培训,提升员工的数字素养和劳动生产率,培育融合性数字化人才,并积极吸纳高等院校、研究所专家等相关领域高端人才,加强研发资源的合作共享,以新的技术工艺助力进步。
第四,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数据潜能,优化生产流程和组织形式,从“提供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从而改善运营体系和服务模式,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当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而“灯塔工厂”作为指路明灯,正照亮着一批批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转变制造业生产方式、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推进绿色发展,也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共同需求。
作者简介
朱克力,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
END
来源:本刊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