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数据
专家建议 促进生成式大模型落地应用需“垂直发力”
2024-10-16 15:10
来源:科技日报
字体: [   ]

  “当前大数据应用广泛,但在数据应用时大数据并非总是比小数据好。”9月27日,由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办的“2024产学研融通创新活动”AI大模型应用场景专场活动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表示,在大数据应用时如果不加区分,在确定条件下“追求”数据大,反而看不清对应关系,造成计算冗余,大数据则适用于随机、模糊和混沌等不确定情况的分析、处理。

  自2022年底生成式人工智能诞生以来,人工智能能够运行的参数、处理的数据均得到了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迅速,企业、科研单位等纷纷投身于大模型开发,发布自己的大模型,形成“百模大战”的局面。与会专家认为,近一年来,业界普遍形成共识,AI 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赋能千行百业的普惠性,百模大战后,应用落地才是王道。

  瞄准应用,“垂直发力”深度融合

  “通用大模型需要打通横向,垂直大模型则是要打通纵向,通过加强模型对于一个垂直领域的深度理解促进其应用,因此要在行业知识的概括总结深度方面下功夫。”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关于大模型发展方向的问题时,谭建荣表示,只有垂直才有深度,不搞垂直直接搞通用将难以有效应用于专业产业领域。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所采用的自然语言处理框架,在人机对话和内容生成能力上获得重大进步,其表现可以说达到了“图灵测试”的要求。那么如何将这种能力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发展垂直大模型,可以为不同行业生成各种解决方案,所以大模型应用是要与创新设计、工艺提升、强化质量结合起来,通过创新驱动,开展产品研发、重塑产业链、提升产品可靠性、可用性。”谭建荣说。

  “人工智能赋能垂直行业态势正在形成,逐步孕育催生出更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北京亦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周宇清也表示,在场景的强化驱动下,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开启深度模式。

  “垂直发力”也是当前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使然。“提升人工智能‘智能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构建更大规模的系统、承载更大规模参数的模型训练。”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基础软硬件部主任李论坦言,当前不是所有单位都有资本或实力开展大规模系统的建设,因此,要在现有系统下提升模型智能水平,需要模型与其典型场景深入契合,在行业落地过程中训练数据,使其与行业实现有效结合。

  软硬协同,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创新力”

  为推动生成式大模型赋能更多行业,政府部门通过搭建公共平台、有序开发数据等方式为大模型的垂直应用注入不竭“创新力”,行业协会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手段促进行业企业协作,推动相关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据中心委员会副秘书长刘莹介绍,以产业问题为导向,“2024产学研融通创新活动”AI大模型应用场景专场活动面向全行业征集解决方案,并助力优秀方案开展融通对接。

  “高精尖产业基础将为大模型提供广阔的创新应用场景,丰富的高质量行业数据、精准有力的产业支持政策等为大模型的垂直应用打造良好生态。”周宇清介绍,当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建成了高性能的公共算力平台、人工智能训练基地、数据聚合平台等。在为企业创新研发搭建基础平台的同时,还打造城市级工程实验平台,推动大模型在特种行业、危险岗位、重复劳动环节的探索应用。

  “软硬高效协同的新型基础设施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关键。中国信通院建设了人工智能软硬件协同和适配验证中心,构建人工智能软硬件基准体系(AISHPerf),承载了国家层面推动人工智能软硬件协同相关的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生态培育、测试验证等一系列相关工作。”面向未来,李论提醒,当前,大模型技术占主导地位,但它是人工智能研发创新和训练的范式之一,业内仍需开展储备型研究,兼顾专用小模型发展、大模型小型化等技术发展方向。

  “我国在自然语言、自动驾驶等方面的大模型应用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但开展的人工智能算法研究还偏少。”谭建荣表示,包括深度学习、增强学习、强化学习在内的各种算法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我国仍需加强研究以提出新的算法、构建新的模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健康稳定发展。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