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声音
上海连续三年位列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榜首
2021-01-15 18:01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字体: [   ]
张凌燕
  上海作为国内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在经济带动和品牌质量维度排名皆位居榜首,创新能力位居第二。上海曾是国内最大的工业城市,制造业基础坚实,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储备丰富,在先进制造发展过程中独占鳌头。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将其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时期。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认为,先进制造业是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增材制造、微纳制造、生物制造、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工艺等先进技术,并在产品的研发、生产、质量、服务、维护的管理过程中运用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绿色制造等先进化管理方法或模式,达到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或产品全生命周期先进化管理(特别是制造过程先进化)的产业。
  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同期构建了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指数从创新能力、多领域融合能力、经济带动能力、品牌质量和绿色集约五个维度出发,分别对各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进行独立评价,旨在成熟、准确地衡量各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明晰其所处位置,为城市寻找发展模式与路径提供重要参考。
  制造业生产模式发生历史变革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先进制造业是将新型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的各个环节,以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方式进行生产,获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和市场效益。因此,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提升先进制造新水平。作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与数字经济和智能科技发展紧密相连,并带动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新基建”定义做出权威解读,提出“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方面建设内容。可以看出,“新基建”更加注重和强调技术赋能、基础提升、资源整合、网络协作等方面,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实现人、物、资金、信息四流集中汇聚与协同,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全面互联新网络。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为顺应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我国做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将原材料、设备、控制系统、产品以及人力等生产要素全面互联,并通过对工业数据的深度感知、实时传输、快速处理以及建模分析,实现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控制与运营优化,并促成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目前,工业互联网在电力、能源、钢铁、煤炭、化工、交通等领域已开展示范应用,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运用到生产制造的全过程,形成工业用户间的多方互动、相互促进的生态体系。
  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提质增效新模式。数字经济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并为先进制造业发展、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成为新的核心生产要素,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和其在GDP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数字经济汇集海量数据,并进行深度挖掘与处理分析,作用于实体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泉。目前,在生产制造部门中,大数据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率,可根据客户需求,运用大数据进行研发设计,更具市场导向、符合市场需求,同时,运用大数据进行生产制造可优化生产流程,使之更加柔性化、高效化。
  制造业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塑造大国制造新形象。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导致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日趋提高。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加强制造品牌建设,制造业品牌的世界排名稳步上升。2019年,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中国占据40席,其中涵盖制造业品牌16席,新上榜2个制造业品牌(徐工、魏桥),国际知名度得到不断提升。另据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排行榜》中前100名的中国品牌有22个,其中制造业品牌3个,分别为:华为(10位)、中国石油(33位)和中国石化(42位),华为与中国石化排名较2019年均有提高,但制造业品牌上榜数量较2019年并无变化,品牌建设仍需持续发力。
  生态环境保护迈入新阶段,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我国在促进工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进展稳步推进,一方面,通过推行绿色制造,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可回收性与可拆解性,减少有毒害材料的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发挥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固废产生量小、循环利用率高的示范企业。据工信部统计,2016-2019年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以上,节能标准煤4.8亿吨左右,节约能源成本约4000亿元;同期,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18%,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海连续三年位列第一
  创新能力维度主要体现各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情况与现有水平;多领域融合维度主要体现各城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两个方面的水平;经济带动性主要体现制造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先进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以及对于该城市经济拉动的能力;品牌质量维度主要体现各城市对于当地龙头企业培养及知名品牌建设方面的水平;绿色集约维度主要体现各城市在绿色生产、绿色发展以及绿色改造等方面的水平。
  根据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五大重点特征,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从创新能力、多领域融合能力、经济带动性、品牌质量和绿色集约五个维度分别对各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进行独立评价,并公开发布排名前50城市。

  TOP1:上海作为国内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在经济带动和品牌质量维度排名皆位居榜首,创新能力位居第二。上海曾是国内最大的工业城市,制造业基础坚实,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储备丰富,在先进制造发展过程中独占鳌头。
  TOP2:深圳作为中国经济特区,在经济带动性、品牌质量及绿色集约维度中排名均进入前二,作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深圳在精密制造、高端智能制造领域发展迅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方面表现优异,综合实力位居第二。
  TOP3: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总数位居全国第一,人才优势明显,在创新能力维度位居榜首。同时,由于多数龙头企业总部落户北京,在品牌构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更具优势,也助力北京在品牌质量和绿色集约维度位列前三。
  TOP4: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在多领域融合维度排名第一,创新能力维度位列第三。凭借两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及四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持续推进,在经济带动性、创新能力及品牌质量方面逐渐发力,建设多个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
  TOP5:苏州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在经济带动方面表现优异。随着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及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的持续推进,苏州制造业将迎来一波新的飞跃,在各领域均获得显著的进步。
  TOP6:南京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在多领域融合方面位居第二。南京在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生物医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四大先进制造领域持续发力,先进制造业发展卓有成效。
  TOP7:杭州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在多领域融合和品牌质量维度表现不俗,尤其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融合发展领域全方位保障空间、资金、项目、人才等产业资源,通过数字经济为制造业升级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TOP8: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经济带动领域位居第四。成都聚焦航空制造、智慧能源等产业,打造高质量产业生态圈与高品质创新生态链的硬核先进制造业。
  TOP9:宁波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在绿色集约领域位居第一。宁波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计划到2022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实现翻一番的总目标,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
  TOP10: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创新领域、经济带动及品牌质量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抗疫与复工复产期间,武汉“新制造”工业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助力武汉再创先进制造新的增长点。
  赛迪顾问选取前50的城市按先进制造业发展指数得分由高到低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前4名,包括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平均分数为80.8。四大一线城市,凭借其产业资源、人才培养、经济实力等方面的优势,在各维度的排名中均位居前列,是目前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领军城市。
  第二梯队:第5-22名,包括苏州、南京、杭州、成都、宁波、武汉、青岛、重庆、天津、合肥、无锡、佛山、常州、长沙、东莞、厦门、西安、珠海18个城市,平均分数为55.5。主要由沿海发达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组成,产业发展各有特色,但总体实力较第一梯队略有逊色,是目前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骨干城市。
  第三梯队:第23-50名,包括济南、郑州、徐州、南通、烟台、福州、台州、泰州、绍兴、中山、惠州、湖州、嘉兴、扬州、镇江等28个城市,平均分数为39.8。主要位于沿海地区的部分省份和中部地区城市群,这些城市制造业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有较大提升空间,是目前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支撑城市。
  总体来看:第一梯队平均得分较2019年增长0.97个百分点,第二梯队得分较2019年下降1.24个百分点,第三梯队得分较2019年下降2.23个百分点。
  第一梯队:领跑先进制造,品牌质量高水平发展第一梯队城市得益于其优秀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丰富的产业资源,先进制造各评价维度得分较高。积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科学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规范的资金引导使第一梯队城市在创新成果转化、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等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同时,第一梯队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在品牌质量维度得分表现不俗。
  第二梯队:发力先进制造,各领域均衡发展第二梯队城市各维度指标的平均水平均略高于TOP50城市相应维度平均水平,由于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以及在品牌培养的重视程度上逐渐加大,加之城市内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带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第二梯队城市在创新能力、品牌质量及经济带动上的优势较为明显。在多领域融合及绿色集约维度的优势由于产业链发展略显滞后而相对较弱,但总体来讲五个维度发展较为均衡,发展水平较好,是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第三梯队:支撑先进制造,提升空间较大第三梯队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较一、二梯队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五个维度的平均水平均低于TOP50城市均值。其中,以创新能力、经济带动以及品牌质量的差距最为突出。第三梯队的先进制造业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加之各城市人才吸引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与一、二梯队的差距将逐渐缩小。值得注意的是,在绿色集约维度,第二、三梯队之间差距仍然不显著,说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制造业在绿色发展方面水平相当,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新基建构建产业“新底座”
  谈及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与展望,第一,多样化创新平台优势整合,提升科技研发实力。制造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技术来源渠道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来自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等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也有企业依靠自身科研实力的研发创新。每种方式都有其特有优势,为实现优势互补,合作研发模式将成为制造企业获取创新技术的重要趋势,多样化创新平台将成为企业强化联系的重要途径。随着合作研发模式的持续推进,未来将会出现多种形式的用以支持制造业研发部门互联互通的创新平台,并在研发、检测和小试等环节提供通信、安全等多方面的支持,各方研究机构基于此充分交流合作,激发创新活力。同时,通过平台搭建,也可加快基础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的速度,为制造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
  第二,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赋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5G技术与AI人工智能是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通过5G与AI深度融合赋能现代制造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装备制造行业,通过提高生产线的网络化、数字化及智能化水平从而提升产品可靠性和延长产品寿命;在电子信息制造业,通过广泛融入5G 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使产品生产、网络架构、装备研发等领域优化生产经营决策系统,实现对需求的快速反应;在原材料装备制造业,通过加大5G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大集团内部统一管理运行、多基地之间协同制造;在消费品制造业,通过新技术建立用户交互平台、供应链管理与协同平台,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需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新基建”构建产业“新底座”,助力万物互联与经济发展。“新基建”将通过5G技术、物联网、交通设施、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高可用性、高经济性、高可靠性的“新一代基础设施产业能力底座”。未来,在新基建的支撑下,人类社会将迈入一个技术、资源、人才、信息、能源等多方面高效融合,大规模数据可靠传输、高科技算法精准决策的万物互联时代。政府、企业、机构等可基于海量信息挖掘,进行更为科学的数据分析,决策将更加高效,生产回报率也随之提高,地区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第四,“质量+流量”共同发力,打造品牌提升快速通道。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市场,一大批具有高创新能力的制造企业品牌将应运而生。制造业品牌建设在关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销售及售后管理等传统流程带给消费者优质产品体验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搭建起的内在联系。未来,品牌核心价值的建立与传播将进行系统性、战略性的布局,借助新媒体获取大规模流量,再利用高质量产品将流量转化为固定消费客户,同时依靠媒体传播等方式进一步加深两者的内在联系,进而迅速地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第五,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智能体系。在未来,企业将通过智能化的广泛应用,利用相关软件实现生产过程中对绿色、安全的各项要求,这种实现方式是渐进的,企业将在整个供应链始终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紧密结合,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整个生命周期出发构建绿色智能体系,形成生态闭环。同时,数字化发展将使行业上下游企业有效联合、多方合作,合力构建全行业绿色智能生态圈。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2021年1月1日期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