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新一代信息技术 > 人工智能
频用AI让学生思维活跃还是懈怠?
2025-11-06 09:11
来源:科技日报
字体: [   ]
  如今,全球大学正积极拥抱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工具。一项2024年的全球调查显示,高达86%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频繁使用AI。  
  AI在教育领域的迅速普及,也引发了广泛争议。英国《自然》网站报道,不少人认为AI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帮助学生应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但也有许多人担忧,过度依赖AI是否会抑制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AI席卷大学校园
  青少年使用AI的比例之高令人瞩目。今年,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分析了大学生与其生成式AI工具“克劳德”之间的100万次匿名对话,发现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学生使用率,显著高于商科与人文学科专业。
  学生使用这些生成式AI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英国牛津大学智库“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对千余名英国学生开展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借助AI完成文本的撰写、优化或摘要整理。
  与此同时,OpenAI与谷歌等科技巨头也在积极向高校和学生推广其产品。不少高校也主动拥抱这一浪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团队基于ChatGPT接口开发了名为Cogniti的GenAI平台。该平台自2023年上线后,已嵌入学校数字教学系统,支持教师为不同课程定制专属AI助手——既可成为理科模块的智能导师,也能将简略的评分意见转化为详尽的学业反馈。目前全校逾千名教师活跃使用该平台,并与全球百余所高校共享成果。
  去年4月,清华大学科学家构建了三层AI教学融合架构:底层接入多家企业的AI模型,包括DeepSeek、阿里云、OpenAI与谷歌等;中层设“知识引擎”,为各学科提供精准前沿信息;顶层则整合多种学生平台,如配备AI助教的教学系统、新生指导机器人等。据悉,该系统已被国内数百所高校采用。
  对学业影响喜忧参半
  使用AI工具的学生是否真正获得了更多知识?初步研究结果已亮起警示信号。清华大学的研究显示,使用AI学伴的学生在初期课后测试中表现优于未使用者,但两到三周后,这一优势发生逆转,AI使用者的得分反落后于对照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首次通过脑科学研究揭示了AI辅助写作对大脑活动的影响。其6月底公布的研究表明,依赖ChatGPT完成写作任务的学生大脑活跃度明显降低。这项研究引发了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共鸣——研究人员陆续收到来自各地中小学及大学教师的4000封邮件,纷纷表达对学生过度依赖AI的担忧。
  尽管该研究样本量有限,且未考量长期影响,但它确实揭示了一个普遍忧虑:过度依赖AI的学生可能正在丧失批判性思维能力,即深度分析信息、进行严谨判断的核心素养。Anthropic的分析数据佐证了这一担忧:在其分析的百万条学生与AI对话中,近半数学生直接索要答案或现成内容。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大学教授奥利维亚·盖斯特也表示,近年来她明显观察到学生能力滑坡,有些学生已难以独立完成论文或深度文章的撰写。鉴于此,今年6月,全球1000多位专家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反对大学不加批判地采用AI技术。
  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学生开始自觉减少AI使用,他们意识到过度依赖将阻碍智力成长。
  争议依然存在
  不过,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务长拉维·贝拉姆孔达认为,这些担忧可能被夸大。他比喻道,就像计算器取代基础运算,将某些任务交由AI处理,反而能为大脑腾出更高阶的思考空间。
  一些研究表明,GenAI工具可帮助学生学习。哈佛大学格里戈·科斯汀团队的实验显示,在物理学科学习中,接受定制AI导师辅导的本科生,其学习效率显著提升。在近200名参与实验的学生中,AI辅导组的测试中位数从基线2.75分(满分5分)跃升至4.5分,远超传统教学组的3.5分。
  科斯汀认为,关键在于使用方式,AI既能替代思考让人懈怠,也能成为促进深度思考的利器。教育的核心在于:能够通过AI的使用,真正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学习热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部门负责人沙弗卡·艾萨克提醒,师生对各类GenAI工具的应用正在不断加速,相关政策、教学方法与伦理规范亟需同步跟进。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