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新一代信息技术 > 互联网+
顶层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 接下来的发展热点在这里
2020-07-01 17:07
字体: [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徐晨曦

  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6项方案和意见。会议强调,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本刊记者特别专访了两位长期关注制造业发展的行业专家,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凯与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张龙,请他们谈谈他们如何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以及这些对于我们的经济生活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什么样的融合是深度融合?未来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会出现怎样的变革?

  智能制造的基础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此类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的点也越来越多,比如工业智能、工业网络、工业软件等,两者之间的融合绝不是简单的1+1,也不一定是大而全的应用,而应该是就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中某一个或几个关键的环节或场景,利用新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能够有效的解决制造业关键问题,建立崭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这才是深度融合的实际意义。

  企业自身的生产方式将会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变革,而对于整个供应链条及生态体系,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谁能协同更多的伙伴,谁能连接更多的资源,谁就能更好的活下去,尤其是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典型行业中,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产业生态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上下游产业的高度协同将会极大的提升生态体系内企业的生产效率,而整体效益、能源分配的计算也会跳出单独的企业而统筹体系内全部玩家,更能够有效的推进整个产业的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会对国家宏观经济带来哪些影响,在民生需求之类的微观方面又有哪些影响?

  融合发展会进一步推进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及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路径。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重要因素,制造业企业加速践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不仅仅能够通过机器换人等方式实现成本下降,更能够通过智能设计指导生产,智能生产出智能产品,由智能产品向消费者提供智能服务,从增效这个维度大幅提升产品的价值,帮助企业达到“增值”的效果,该类企业的稳步提升也将进一步巩固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

  对于民生需求,近段时间内的网络直播带货也在加速促进制造业C2M模式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应用也将助力制造业企业在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而疫情发生的这一特殊时期,包括比亚迪、五菱等汽车制造企业能够快速转型进行口罩生产,也是依托其智能化水平较高的生产线,可以说技术融合能够为企业在更多的领域激发新活力。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当前我国制造业融合的情况如何?有什么优秀又或是发展相对困难的案例?

  我国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正在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此问题,也有很多企业已经成为了业界的标杆,包括海尔、宝钢轧辊、先导智能等众多企业都有非常优秀的案例,工信部之前几年也都会评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其中以宝钢轧辊为例,通过智能化技术赋能轧辊工作,企业不仅利用智能化手段提升轧辊效率,更是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再到卖总包方案的商业模式转型。

  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目前还有很多不足,一方面,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面对智能化改造较大的前期资金投入,在未能看到明确的商业回报模式和效益之前,都会踟蹰不前,这也是我国制造企业融合情况尚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很多制造企业的基础较差,主要问题还是 “跑冒滴漏”,亟需对于工业3.0甚至2.0进行补课,在没有一定的制造基础前谈智能制造,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合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主要有哪些?融合发展需要哪些基础支撑?您有什么建议?

  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其痛点难点不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首先是拥有这两类技术的企业间没有共同的话语体系。比如,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也都非常希望能够快速进入工业领域,与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但是在真正合作过程中,双方具有很大的沟通障碍,互联网企业是重视新技术的应用,鼓励制造企业花大钱上云上系统上软件,通过希望制造企业提供核心的工业数据,以利用大数据手段进行分析。而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新技术固然好,但是如果老技术既能解决问题又便宜,那就没有必要花钱换新技术,而且工业核心数据是制造企业的命根子,简单的把数据交出去对于企业核心利益的影响很大,而现有数据安全体系又尚不健全,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进行数据共享,这也就导致了两类企业的供需不匹配,自说自话无法实现深度合作。

  还有是制造业中工业门类众多,且每一个行业都有较高的技术壁垒,需要更多定制化的技术方案。之所以互联网企业能够在2C端做得风生水起,是因为较低的技术门槛,平时人们进行网购、看直播、点外卖等操作都非常简单,很容易建立相关的分析模型。而对于工业企业来讲,每一个行业、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场景都有相关的工业机理,相关模型的建立和数据的分析一定要基于合理的工业机理模型,这就为技术方案的设计提出了很大的困难同时,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一个企业的方案都要是定制化的,模型都需要重新编码设计,那么方案价格也自然会水涨船高。

  对于这些困难,我认为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非常有必要,现在很多制造企业都在加速设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部门,旨在尽快推进两类技术的融合,很多企业也鼓励年轻员工学习新技术知识,通过课程购买、组织专题培训等方式,提升员工在该领域的能力。而在本次国家提出的新基建中,也提到了工业互联网和5G,这些都是两类技术融合的重要基础。对于企业来讲,积极拥抱工业互联网是大势所趋,而且需要企业从发展思路到改造过程都要适应新模式,而不仅仅是上一套软件,做一个平台。而对于5G的应用,我认为不应该盲目,还是先要找到精准的需求点,将5G与现有的工业现场总线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实现工业网络发展的升级。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当前有哪些细分领域更适合首先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接下来可能利好什么产业或项目?

  技术融合发展需要一定水平的制造业基础,同时改造升级也需要较大的前期资金投入,目前来看,在汽车、集成电路、航空航天、钢铁等依旧是热点领域,而在场景方面,包括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工业设计、基于机器视觉的表面质量检测等具体应用将引领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尤其是纺织、五金、服装等相对传统的领域,其实对于智能制造的发展,没有好产业与坏产业、先进产业与落后产业的区别,只要能够积极践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那就能够帮助产业进行升级,而且全国大部分地区并不具备发展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基础与能力,传统制造业依旧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针对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也将成为热点。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会议特别强调了“健全法律法规”,在您看来,当前的法律法规主要可能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

  我认为法律法规在技术融合方面需要完善的点可能集中在数据安全领域。随着工业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工业核心数据对于制造企业的价值正在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便是数据安全的问题。之所以很多企业上云意愿不高,正是因为现有法律法规无法保障工业核心数据的安全性,一方面目前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的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但是对于公有云数据安全领域仍有较大隐患,这也是很多龙头企业选择私有云,而中小企业不选择上公有云,另一方面是数据价值的衡量不可量化,导致在数据损失后难以实现等价补偿。对此,希望能够在数据安全方面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更好的保护工业数据安全,进而为企业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护航。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