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广西农科院”)建院9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南宁市举行,12位两院院士出席大会。从1935年广西柳州沙塘镇的一个农事试验场,到如今朝着全国一流农科院所的目标迈进,广西农科院聚焦粮食安全和特色果蔬,攻克关键技术、育成优良品种,挺起了八桂农业创新的“脊梁”。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在大会上说,自成立起,广西农科院老一辈科研人以“赋能广西农业、惠及千万农民”为使命,怀着对土地的赤诚,踏遍丘陵河谷,在简陋条件下攻克难关——从适配喀斯特地貌的作物育种到改良种养技术,让广西粮食增产,甘蔗柑橘等特色作物产业化,稳稳撑起农民的“钱袋子”,筑牢了区域农业的科技根基。
全国每三勺糖,就有两勺来自广西。这份“甜蜜”事业的背后,是新中国成立后4代甘蔗主栽品种中有2代由广西农科院选育,其中“桂糖11号”至今仍保持大陆单一甘蔗品种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占全国面积的50%;新育成的“桂糖42号”连续6个榨季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
除了甘蔗,这里还诞生了许多“明星”品种:首次利用野生稻资源育成上世纪全国三大恢复系之一的“桂99”、育成世界首个玉米花培杂交种“桂三1号”、培育我国首个杂交黑皮冬瓜品种“桂蔬一号”、育成曾占全国香蕉种植面积60%以上的香蕉品种“桂蕉6号”……自1978年以来,856个通过省级以上审(认)定品种从这里走向田野,1280件授权发明专利在此诞生。
一颗颗良种换来万家丰收,一项项良法良技带来真金白银。首创水稻“两迁”害虫异地预警测报技术、木瓜蛋白酶加工技术,粉垄农耕技术掀起农耕新革命,甘蔗高效节本栽培技术让“甜蜜”事业迈向新高度,研发木薯北移种植技术打破地理限制,葡萄“一年两收”技术让广西从葡萄种植“禁区”变成特色优势产区。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手里。90年来,广西农科院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富民实效,用科技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广西农科院组建16支科技先锋队,1000多名专家学者深入基层、扎根一线、服务“三农”,在广西打造科技示范点1334个,服务农业企业、合作社2381家。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说,广西农科院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不仅为广西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科技动力,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勇当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火车头和主力军,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和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贡献更多的农科智慧和力量。”广西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邓国富表示。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