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绿色低碳
战略新兴产业

探索多元投入机制 助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2024-02-29 23:32:00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袁琳 王健生 田新元 吕书雅

  “充分利用湿地生态补偿资金创新管理模式和治理方式,依法依规开展湿地修复治理工作。”

  “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公益林,符合条件并按规定纳入公益林区划的,可同等享受相关政府补助政策。”

  ……

  近年来,各地在充分利用“双重”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基础上,统筹加大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投入力度,出台和完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相关政策,积极探索了“生态修复+”模式,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拓宽生态项目投融资渠道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做法。

  健全协调机制系统谋划显成效

  在松花江上,长空雁鸣、万鸟齐飞;在大兴安岭龙江第一湾,青山环抱、绿水萦绕;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稻谷芳香、水草丰茂;在贵州七星关,白鹭翱翔、湖鸭戏水……这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生动的样本。

  黑龙江,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生态资源,扛起了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守护好森林、江河、湖泊、湿地、冰雪等原生态风貌”。

  一份嘱托,一个目标。记者在黑龙江走访中切实感受到,这个生态大省在进一步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中,拥有了坚实的底气和坚定的方向。

  “黑龙江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其内容的复杂性需要多元主体力量的参与,甚至市场化手段的推动。”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农经处三级主任科员王博雅在采访中谈道,要探索以市场化手段在黑龙江生态建设进程中激励先进、带动后进,使更多主体在生态建设进程中获益,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

  由于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项复杂的、跨区域、跨部门的系统工作,量大面广,且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加之项目风险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缺乏有效途径等问题,工程建设仍以政府投

  入为主,社会资本进入意愿不强,投资渠道较为单一。

  因此,强化目标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既是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中的深化运用,也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

  对于落实“双重”工程来说,同样离不开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和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近年来,中央层面,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既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又注重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地方层面,除了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各地还建立多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整合集成资金、政策、组织机构、技术手段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主要机制、重点领域、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作了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系统部署,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江西、广西、浙江、安徽、福建等省区也积极推进社会资本参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探索矿山修复和耕地保护与土地指标交易、产业发展、休闲旅游等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而激活乡村“沉睡”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2023年以来,各地政府更是频频发力,紧锣密鼓对“双重”工程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署。例如,广东省政府发布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从空间优化、产权激励、指标使用、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科技扶持共七个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实施意见,鼓励社会资本主要通过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等三种模式,参与四川生态保护修复;湖南省首次出台以市场化方式全方位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指导性文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领域。

  强化资金统筹探索资金保障新路径

  资金是项目建设的“血液”。2023年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召开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暨荒漠化综合防治现场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直接负责的生态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总盘子大幅增加,支持各地启动实施了一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支持各地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方面渠道,开展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推介备选项目、资金审批等方面予以了重点倾斜,积极推动相关区域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

  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有我国连片的、最古老的、面积最大的红海榄林,是我国重要的红树林种源基地和基因库,也是我国南亚热带沿海红树林类型的典型代表。记者在保护区走访中看到,大批越冬候鸟正在寻觅栖息地,这里是候鸟迁飞的重要补给站。

  据了解,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经过多年的建设,保护和管理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界碑、界桩等日常管护设施仍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加强保护管理的要求;现有的巡护和科研监测设施设备相对老旧,无法高效开展巡护和科研监测工作。为解决上述生态问题,《“双重”规划》和《广西红树林资源保护规划(2020—2030年)》等相关规划提出开展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恢复北部湾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保护区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保护区充分利用湿地生态补偿资金创新管理模式和治理方式,依法依规开展北海滨海湿地修复治理工作。利用已经依法清退的养殖塘,开展生态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科学规划项目实施,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规财处四级调研员关健超表示,“双重”项目既是一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资金的撬动下,按照中央财政补助一点、地方财政配套一点、金融贷款一点、业主自筹一点的方式,通过示范带动,掀起全民造林高潮,林业产业迈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内蒙古在乌梁素海流域山水工程中,创新融资模式,重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治理工程,在锁定政府支出责任(中央、自治区、市级财政奖补资金)的前提下,创新设立专项产业基金,采用“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移交”模式具体实施,通过“项目收益+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收益”方式实现资金自平衡,进而引入社会资金、组建项目公司,实现市场化运作。

  地方政府也在资金和政策上拿出了很多真金白银的支持。例如:河北省通过省级预算内资金对人工造林给予200元/亩补助,加快培育壮大专业公司、合作社,全省培育造林主体1300多家;重庆市向国开行融资150亿元,专门用于实施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500万亩;内蒙古通辽市探索“政府政策性主导、国外贷款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运作模式,利用投资银行贷款引入各类社会主体;福建省三明市重点推广村民企股份联合经营、合作造林经营、林业托管经营等模式,推动实现项目专业化建设和管理。

  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鼓励各地探索创新生态保护和修复多元投入模式,争取在投融资机制、建管模式上有所创新,在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上有所突破,努力实现生态系统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相得益彰。

取消

长按复制下方链接,去粘贴给好友吧: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