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生物产业 > 生物医药
中外药企将在更高维度展开竞争
2025-10-23 13:10
来源:证券日报
字体: [   ]
 ■ 张 敏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公告显示,80个药品注册证书予以注销。其中包括费森尤斯卡比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的氯雷他定片、辉瑞制药(无锡)有限公司的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等进口药品。

  深入了解可知,这些药品注册证书的注销,主要是企业基于市场变化作出的常规商业决策。具体来看,面对仿制药的集中上市,部分原研药(即最早研发并上市的药品)在专利保护期到期后,利润空间被压缩;有的产品因原料供应问题已无法继续生产;部分药品在国内获批之后商业前景不明朗,因而主动申请注销药品注册证书。

  事实上,这些药品注册证书的注销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上述多款药品在国内已有充足的替代供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国内市场有35条氯雷他定片的药品批文;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的药品批文为33条;此外,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等品种也实现国产化并在国内销售。

  近年来,国内仿制药质量显著提升,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可及、可负担的用药选择。尤其是那些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其质量与疗效已与原研药达到同等水平。这也印证了我国医药工业体系的日趋完善和供应链韧性的增强。

  另一方面,这是企业顺应市场规律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内医药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跨国药企在成本、利润和全球战略的综合考量下调整产品线,实属正常商业行为。特别是在仿制药领域,“专利悬崖”效应显现,原研药市场份额被更具价格优势的仿制药替代,这已成为全球医药市场的普遍规律。

  当前,中国医药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过去依靠专利过期原研药“躺赚”的时代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以创新药为核心驱动的新生态。随着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国家医保目录药品谈判等政策的深入推进,药品价格理性回归,资源持续向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倾斜。

  需要看到的是,跨国药企在中国正加大创新药的研发投入。例如,10月份,勃林格殷格翰宣布未来5年在华研发投入超过50亿元。阿斯利康、辉瑞、诺华等跨国企业也持续扩大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医药市场持续扩大、创新生态日益完善,中外药企将在创新研发、临床价值等更高维度上展开竞争,推动我国医药健康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未来。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