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生物产业 > 生物医药
胃有病,舌先知!这项中医研究登上《柳叶刀》子刊
2023-03-15 14:0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体: [   ]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报告显示,胃癌是第三大高发癌症,同时死亡率也排在第三位。传统中医认为,舌象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其变化能客观反映胃部健康状态,循着“胃有病,舌先知”的思路,一项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前沿研究脱颖而出。

  日前,浙江省肿瘤医院程向东教授研究团队与西湖大学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影像实验室负责人杨林教授团队合作,开发了一项基于舌象的胃癌诊疗新技术,研究成果以“基于舌象的胃癌机器学习诊断工具开发: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上,其主要关注医学学科的临床研究,最新影响因子为17.033。

  据了解,目前胃癌的诊断和筛查仍依赖胃镜检查,但由于其侵入性、高成本和需要专业内镜医生,胃镜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此外,由于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疾病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差,超过60%的患者在诊断时出现局部或远处转移,迫切需要新的胃癌诊断或筛查方法来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改善该人群的预后。

  中医药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据经验应用总结保留的医学科学和文化遗产。四诊合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瑰宝,而其中的舌诊是四诊中最为直观和常用的方法。中医学认为“舌为脾之外候,舌苔由胃气熏蒸而成”,可见舌象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其变化也能客观反映胃部健康状态。现代研究表明,舌象和舌苔的变化与口腔、舌苔微生物群密切相关,而口腔微生物与胃炎、肝癌、结直肠癌等疾病相关。

  但是由于既往舌象诊断均是由中医师凭经验判读,较为主观,缺乏统一的标准,这使得舌象在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的使用受限。

  上述研究使用人工智能对舌象进行判读和构建模型,实现了舌象诊断的标准化。该研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医舌诊理论的科学内涵,为推动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化应用做出了前沿探索。

  研究团队从国内10个中心招募了937名胃癌患者和1911名非胃癌参与者(健康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应用AI深度学习的方法,建立了3种完全不同的诊断模型,以评估舌象在胃癌诊断中的作用。此外,从另外7个中心招募了294名胃癌患者和521名非胃癌参与者进行独立外部验证。

  程向东介绍,团队比较了基于舌象的诊断技术与现有8种血液肿瘤指标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差异。研究表明,基于舌象的诊断技术可以作为胃癌稳定的诊断工具,且诊断价值明显优于现有8种血液肿瘤指标的联合,而舌象和血液肿瘤指标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单独舌象的诊断价值。

  “同时我们对AI诊断模型进行溯源,研究发现3种AI诊断模型都是关注于舌面,均排除了背景对模型的影响。此外,模型应用概率来判断胃癌,模型把概率大于等于50%的舌象诊断为胃癌,反之为非胃癌;结果可见,大部分概率分布于两侧,中间40%至60%概率的占比较少,这表明舌象对胃癌与非胃癌的区分较好。” 西湖大学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影像实验室负责人杨林表示。

  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模型对舌象的区分,随着概率的逐步增加,舌苔逐步增厚,红舌和青紫舌比例逐步增多,胃癌舌苔多表现为黄厚腻苔或者白腻苔,这与中医胃癌病机不谋而合。

  据介绍,研究首创了基于舌象的胃癌诊断与筛查新技术,并自主研发了“便携式舌象采集分析仪”,申请了相关专利8项,正在推动其转化应用。

  浙江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科副主任中医师袁莉介绍,目前胃癌诊断的金标准仍是胃镜检查,但是由于其有创性和费用较高,接受度低,这导致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低、预后差。基于舌象的人工智能筛查与诊断模型,具有的无创、便捷、经济和可反复监测等优势,可以作为一种初步筛查手段,当模型提示胃癌风险较高时,进一步采取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及时发现早期胃癌。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