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生物产业 > 生物医药
发病机制尚不清晰,阿尔茨海默病缺乏治愈药物
2021-10-29 17:10
字体: [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老年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医学和社会问题,其中痴呆症尤为突出。而阿尔茨海默型痴呆占痴呆症的60%-80%,是老年人失能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痴呆症,超过3000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其中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居世界第一,占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总人数的1/4。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变性病,以进行性记忆力减退和获得性知识丧失,直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完全丧失为特征,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医疗卫生问题。阿尔茨海默病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低教育水平、吸烟、中年高血压与肥胖、听力损害、脑外伤、缺乏锻炼、糖尿病及抑郁障碍等。

  阿尔兹海默病流行病学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是全球疾病卫生组织公认的公共卫生重点问题,2020年全球有超过3400万阿尔兹海默病患者,预计2025年将达到3630万人,2030年将超过3850万人。 

  微信图片_20211022155521

  图1: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分析,2016-2030E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

  中国老龄化的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中国人口构成比例逐渐向老年化发展,中国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持续增加。2016-2020年,中国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从1050万增加到1250万,复合年增长率为4.5%,预计2025年将达到1550万,2030年将进一步增加到1950万。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分析,2016-2030E

  图2: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分析,2016-2030E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路径及治疗药物 

  多年来市场上只有5种药物获批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分别是他克林、Aricept、卡巴拉汀、加兰他敏、盐酸美金刚、美金刚/多奈哌齐复方制剂。2021年6月7日,美国FDA批准了由渤健与卫材联合开发的Aduhelm,尽管临床效果备受质疑,但由于阿尔茨海默病造成的严重疾病负担等多重因素,Aduhelm仍然获得了批准,这也是近20年来,首个美国FDA批准的延缓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症状衰退的疗法。 

  目前应用于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如多奈哌齐、美金刚等均是以改善临床症状为主,缺乏能延缓或终止疾病进展的药物。因此,各大医药企业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研发上投入了巨大的成本。根据阿尔茨海默病的诊疗规范(2020年版),针对改善认知,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是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2019年获批上市的甘露特钠胶囊是首个靶向脑—肠轴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 

  近年来发现2型糖尿病与阿尔茨海默病有着一定的关系,T2DM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存在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T2DM的典型特征是胰岛素抵抗,而脑组织是胰岛素重要的靶器官,由于与认知功能有关的海马、内嗅区大脑皮质等都存在高密度胰岛素受体,所以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也发现了类似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并伴随葡萄糖摄入和代谢减弱,中枢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障碍,提示胰岛素信号损害可能是引起或加速神经变性的原因。2020年12月,诺和诺德宣布将开展口服司美格鲁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III期临床研究。其临床前动物模型研究数据提示GLP-1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包括改善记忆功能和减少磷酸化Tau蛋白的积累。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发展趋势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的首要困难是尚不清晰发病机制,由于对其发病因素以及作用机制没有完整的认识,当前的假说只可以解释部分疾病过程,导致药物可能靶向了错误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或者靶向微小影响因素,因此需要从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方面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全过程。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