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绿色低碳 > 环保产业
大气治理再出新政 产业发展逐“绿”前行
2023-12-01 11:1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体: [   ]

  大气污染治理再迎重磅文件。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继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后,第三份空气治理国家级行动计划。

  根据国常会部署,要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能源、交通等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切实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业内人士表示,新形势下,能源、交通等相关产业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在GDP翻了一番的情况下,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我国PM2.5浓度仍下降了15%,优良天数比例提高了1.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不过,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指出,虽然我国重污染天数较2013年已大幅减少,但目前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还不够稳固,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整体仍未摆脱气象条件影响。

  “今年秋冬季以来,受不利气象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大气污染有所反弹。这些都提醒我们,处在新的起点,也不能有松一口气的想法,仍然需要继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把三份空气治理方案接力推进的十年称为大气污染治理“黄金十年”。他说,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在能源、交通等重点领域进行绿色低碳转型,这些产业与空气污染问题同根同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能够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以交通行业为例,日前,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启动第一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的通知》,确定北京、深圳等15个城市为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城市,鼓励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近年来,多地开启公共领域交通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且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例如,深圳公交实现全面纯电动化后,年均节约34.5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5.3万吨,效果明显。根据北京市政府规划,到2025年,北京市计划在公务用车、城市公交车、环卫车、出租车等公共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3.63万辆,建设充电桩2.8万个、换电站90座。

  能源转型也在积极行动。眼下,总装机规模1600万千瓦的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正在加紧施工,预计今年年底,一期1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将实现并网发电。项目建成后,每年节约标准煤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600万吨。

  据了解,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是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开发建设的全球最大规模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也是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项目,所发电力将依托蒙西至京津冀直流输电通道送至京津冀地区,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区输送清洁电能440亿千瓦时。

  当前,我国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第一批9705万千瓦基地项目全面开工,部分已经建成投产,第二批3048万千瓦基地项目陆续开工,第三批基地项目正式启动实施。根据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到2030年,我国将规划建设风电光伏基地总装机约4.55亿千瓦。

  “减污降碳近期是压力,远期是动力。”贺克斌表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正在经历从重点治理向系统治理的转变,“双碳”目标和清洁空气目标的紧密结合将是未来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参考报记者 向家莹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