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绿色低碳 > 高效节能产业
转载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2025-11-27 14:1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字体: [   ]

  ● 本报记者 李嫒嫒

  “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首破TWh(太瓦时),未来10年仍有近3倍的增长空间。”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表示。随着下游需求激增,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阔步迈入“TWh时代”。

  与此同时,多元技术路径涌现。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到,当前,钠电池、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竞相突破,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日前,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正式建成并投产,具备60Ah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规模量产条件,这意味着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产业规模优势显著

  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年来,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在材料体系革新方面实现重要突破。高比容量正极、高压实负极、高性能隔膜和新型电解液等创新成果,为加速全球电动化进程提供坚实材料基础。”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王建新日前表示。

  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从2020年的63.6GWh跃升至2024年的548.8GWh,2025年前三季度已达493.9GWh。量产电芯能量密度普遍提升10%,4C以上快充技术使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间缩短了20分钟以上,电池循环寿命突破2000次。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表示,动力电池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动力电池单体成本降低30%。

  同时,“固态电池研发取得关键进展,部分企业已完成小批量的试验和装车测试;钠离子电池在储能、低速电动车等场景实现商业化的落地,电池安全技术持续升级。”苏波说。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动力电池的应用场景正加速向船舶、低空飞行器及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拓展。

  多元技术路径竞相发展

  宁德时代推出“钠新”钠离子电池,行业半固态电池逐步量产装车、全固态电池加速建设中试生产线……多元技术路径加速发展。

  随着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推进,固态电池也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的新阶段。

  据高工产研(GGII)测算,到2035年全球锂电池总出货量将达10TWh级别,其中,固态电池渗透率有望达到5%-10%。未来十年内,固态电池仍不会对液态锂电池的负极、电解液、隔膜、设备等成熟产业链造成实质性替代冲击。

  备受市场青睐的固态电池,是未来电池技术的唯一选择吗?

  “相较于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是否能够提高能量密度,是否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尚未得到证实。”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久俊表示,不要局限于某一种形式的电池,关键要在能量密度、安全性两个指标上下功夫。

  张久俊补充称,全固态电池是未来电池技术重要方向,但仍面临固态电解质离子导电率低和固-固界面稳定性两大难题,其商业化应用尚需时日。在发展全固态电池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金属锂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

  国轩高科副总裁周复也表示,液态锂电池的潜力尚未挖尽,国轩高科将继续深耕。

  增强产业链竞争力

  面向“十五五”的动力电池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苏波表示,要加强科技协同创新,以新一代电池技术突破为核心,系统布局新材料、全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的研发,加快推动新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进程;要把握固态电池产业化关键窗口期,支持企业开展小批量装车试验,同步拓展到新兴应用场景,通过多元化需求实现技术的突破。

  同时,增强产业链竞争力,在资源端加大锂资源回收、盐湖提锂技术研发投入,降低对海外矿产资源的依赖;在生产端推动电池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构建核心技术攻关合力。

  另外,持续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与安全底线,规范市场秩序,治理无序竞争等行为,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开展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积极推动完善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转载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