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绿色低碳 > 生态修复
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2023-08-29 10:08
来源:科技日报
字体: [   ]

  黑土地是一种珍贵的土壤资源,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然而,除黄土高原外,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目前沟道侵蚀最严重的区域。

  为保护好黑土地,水利部组织松辽水利委员会以2020年为本底完成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调查工作。调查显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总数量为66.67万条,其中主沟39.36万条,支沟27.31万条。沟道总长度23.24万千米,沟道总面积4029.57平方千米。

  近九成属于发展型侵蚀沟

  侵蚀沟,是指沟蚀所造成的侵蚀地形,是土地退化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之一,严重威胁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据介绍,本次调查范围为东北黑土区108.75万平方千米,涉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省区的246个县,调查对象为沟道长度50米及以上、沟系汇水面积不大于50平方千米的侵蚀沟。

  调查指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中有近九成属于发展型侵蚀沟,达58.96万条,经过治理或沟道植被条件较好的稳定型侵蚀沟为7.71万条。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侵蚀沟数量分别为26.20万条、5.46万条、14.26万条、20.75万条,分别占侵蚀沟总数量的39.30%、8.19%、21.39%、31.12%。

  从分区情况看,东北黑土区共涉及9个水土保持区划三级区,近九成的侵蚀沟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长白山山地水源涵养减灾区、长白山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4个三级区,分别占侵蚀沟总数量的33.19%、20.23%、17.80%、15.70%。

  调查表明,东北黑土区侵蚀沟主要分布在耕地上,耕地面积虽然仅占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的三成但集中了近3/4的侵蚀沟,达49.48万条。耕地中发展型侵蚀沟为45.01万条,占耕地侵蚀沟总数量的90.97%,东北黑土区耕地侵蚀沟直接占毁耕地面积达417.72万亩。

  通过选取4个侵蚀沟高度发育典型区,将2021年侵蚀沟逐条实测数据与2018年数据对比显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特别是耕地侵蚀沟呈数量增加、沟道扩张趋势,典型区内每100平方千米每年新发育侵蚀沟数量为4—6条。

  加强黑土区侵蚀沟治理

  专家介绍,侵蚀沟的形成发展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东北黑土区雨热同季、降水集中,黑土土壤疏松、抗蚀能力弱,在降雨形成径流冲刷地表作用下容易形成侵蚀沟。

  同时,东北黑土区耕地垦殖率高,地形坡缓坡长,顺坡、斜坡耕作是其主要耕作方式,由于缺乏配套的排水、截水等径流调控设施,坡耕地汇水面大、汇流历时短、水流量大、冲刷力强,进一步加剧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发育扩张。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十四五”以来,累计治理侵蚀沟2.11万条,保护耕地664.65万亩。通过抽样调查,已治理侵蚀沟保存率为85.9%,总体保存良好。

  水利部方面表示,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首先,以耕地上的中小发展型侵蚀沟为重点,加大治理力度。加大中央和地方资金投入,以耕地中的中小发展型侵蚀沟为重点,对长度大于100米的耕地发展型侵蚀沟依托专项工程实施治理;长度小于100米的耕地发展型侵蚀沟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土耕作开展治理。同时,大力推广柔性治沟技术,遏制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增强沟道保土能力,改善沟道生态环境,加快治理进程。

  其次,以完善沟道排水体系为核心,分类施策、系统治理。针对侵蚀沟形成的动因和机理,构建科学的耕地排水体系,实施沟头沟坡沟底加固防护,发挥综合防治效能,防止侵蚀沟变宽变深变长。

  此外,对不合理生产建设活动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开垦、破坏黑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促进黑土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