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绿色低碳 > 生态修复
生态保护助敦煌鸣沙山恢复“鸣叫”
2021-08-10 17:08
来源:新华社
字体: [   ]

  新华社兰州8月9日电(记者张文静、郭刚)全国防沙治沙标兵、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屈建军研究员,通过对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鸣沙现象持续考察基础上,近日成功发现,在鸣沙山区域内都有鸣沙群分布,且部分沙山恢复了“鸣叫”。

  屈建军介绍,鸣沙山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连绵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这里的沙子会唱歌?”对此,他解释,鸣沙又称为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常分布于沙漠和海滩中,而以沙漠中最为罕见,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并因此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包括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等在内的我国境内著名鸣沙山先后丧失发声功能。

  经过多年研究,屈建军发现,敦煌市鸣沙山自然沙粒表面由风蚀、水蚀等多种因素所形成的多孔(坑)状结构,构成共鸣腔,借助外力作用,在运动过程中互相摩擦、碰撞而产生极微弱的振动声响,经大量的表面空腔共振放大,从而使人耳接收到运动沙粒的发声频谱。但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导致敦煌市鸣沙山沙粒磨损,继而产生粉尘等杂质。这些杂质侵入沙粒表面的孔洞时,因其所产生的阻尼作用,导致鸣沙共鸣机制丧失变为“哑沙”。他的这一研究成果曾于2019年获得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沙产业大赛二等奖。

  屈建军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左右,由于人类活动增多,人为过度踩滑,给鸣沙山生态保护带来困难,部分鸣沙也逐渐丧失发声机制。近年,当地政府启动鸣沙山封禁保护项目,划定沙化封禁区,开展封禁保护、植被保育工程,一定程度上助力了敦煌市鸣沙山部分沙山恢复“鸣叫”,且形成罕见的鸣沙群。

  “经过多年科学保护,敦煌市鸣沙山的部分沙山沙粒得到了淘洗,沙粒表面被净化,沙粒经过踩压可恢复往日的‘鸣叫’。”屈建军建议,宜尽快开展鸣沙资源的科学考察,通过敦煌鸣沙资源的考察与评价,精准定位鸣沙沙丘,保护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进而为敦煌鸣沙旅游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