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绿色低碳 > 生态修复
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纠正运动式“减碳”指什么?
2021-08-03 13:08
字体: [   ]
  针对碳达峰工作的一些偏差,中央给出了最新表态。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会议要求,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做好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对第一财经分析,去年9月以来,中央多次强调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地方政府、产业界、金融界响应积极,但部分地区却出现了运动式“减碳”的苗头,这是一次及时准确的警告和纠偏。
  何为运动式“减碳”
  齐晔表示,面对碳中和,运动式“减碳”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当前,“过”和“不及”的表现都存在,因此制定全局的、长远的行动方案尤为关键。
  “几十本碳中和专著出版,内容却重复且空洞;主管部门方案还没出台,企业自身一知半解,就发布了行动方案。”齐晔举例。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对第一财经表示,运动式“减碳”还存在几个明显特征:一是它为了减碳而专门发起运动;二是非有序推进,没有兼顾到能源发展要协调好的目标。单一的运动式减碳,甚至会出现偏离基本目标的行为。
  “比如某些地区,在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打造零碳社区、大搞零碳行动计划,宣传所谓的投资潜力,这就不能算作有序推进。”曾鸣说。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第一财经,“先立后破”是指:先把减碳的基础设施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去煤减碳。具体来说,包括新能源系统、电力体制改革、碳排放权交易等多方面工作。
  林伯强强调,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还需要高质量增长。如果先破后立,那将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先立后破是最为稳妥的做法,现阶段保障能源安全、电力充足稳定供应依然重要。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7月24日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1+N政策体系,将陆续发布指导意见。这是顶层设计,涉及到碳达峰、碳中和全国和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政策措施。其中,“1+N政策”将很快发布,将从十个领域加速转型创新。
  坚决遏制“两高”项目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重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林伯强表示,严控“两高”项目上马一直是环保督察的重点。“钢铁、水泥和有色金属行业,大约用掉了中国21.5%的电力。风电和光伏的发电量也才9%左右,这就相当于用掉了两倍多的风、光电量。”
  5月31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规划约束,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推进“两高”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依排污许可证强化监管执法,保障政策落地见效。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必久在7月26日举行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将带来三个影响: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直接影响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如果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继续朝前走,那么经济结构将很难调整。但是,只有让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脱钩,才能做到高质量增长。因此,限制‘两高’项目势在必行。”林伯强说。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已有多个煤化工项目停止建设。例如,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公司负责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全球最大在建煤化工项目——“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于7月初宣布全面停工。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当地严格的“能耗双控”有关。
  “过去半年来,出现了一种现象:把碳中和看作一个全新的概念。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在工作中另起炉灶,而不是深化、改进原来的工作,这是走入了误区。”齐晔强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与原来的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一脉相承,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对立起来。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