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岭南春早,潮涌湾心,科技创新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这片土地发展。
《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提出,要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聚集。这与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目标一脉相承。
龙年伊始,省、市接连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时不我待。广州南沙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之一,是扛起国家战略平台使命任务的主引擎,服务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主阵地。这是南沙的担当,也是南沙的机遇。本期我们邀请社会各界围绕“推动南沙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这一话题贡献真知灼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加快重塑全球经济版图,未来竞争的主战场之一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没有科技发展的关键性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广州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合作平台,承载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肩负着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战略高地的特殊使命。广州南沙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之一,是扛起国家战略平台使命任务的主引擎,服务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主阵地。以科产融合奋力打造“湾区硅谷”,在湾区之心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主线 打造大湾区原始创新“策源中心”
广东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核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日益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南沙科学城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深海深地深空等战略必争领域,已初步构建起“1+1+3+N”科创平台体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设“枢纽”和“学域”学术架构,明珠科学园首批科研院所落地运行,南沙复旦国际科创园动工,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能力提升平台落户,共集聚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重点高校、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22个。
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由江入海、竞逐“深蓝”是建设海洋强市的战略选择。向海向湾向世界,南沙作为广州唯一的出海口,境内众多河涌连接着海洋,见证了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帆樯云集,跨海贸易之先河的繁华,也要扛起战略担当,续写广州向海图强的千年“蓝图”。我们突出海洋科学优势领域和主攻方向,全力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已作为基地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完成首次试航。我们将围绕深海探测、深远海资源开发等方向开展攻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高地,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
以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为特色 打造大湾区开放型创新生态“枢纽平台”
“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是《南沙方案》五大任务之首。南沙科学城位于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也是广深港、广珠澳“人字形”科技创新走廊的交汇点,有条件成为串联两大科技创新走廊的中枢节点,催生科学、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系统性突破,为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面向全球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探索新经验。
瓣瓣同心、砥砺前行。于时代洪流中,我们不断拓展与港澳联合科技创新,让南沙科学城肩负起区域协同创新“试验田”的使命。在科技创新走廊的传输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链”有了地理空间依托,“知识动能”将遍布湾区各个角落。与港科大(广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其牵头建设的7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投入运营;实现向香港跨境支付科研资金,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打造全国首个“点对点”跨境专线,落地“澳科大-大湾区”科研数据跨境专网项目;以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为支点加快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推动300余项粤港成果需求实现精准对接。下来,我们将以推动科创规则衔接和要素流动为突破口,发挥协同港澳优势和创新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人员、物资、数据等科研要素跨境高效便捷流动,推动粤港澳科研机构联合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及产业化的联动发展,推动港澳科技力量进一步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以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导向 打造大湾区新质生产力集聚高地
南沙科学城是南沙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片区,成为科产融合的“城市心脏”,将发挥牵引带动作用,围绕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以及业态新方向持续发力,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沿途下蛋”机制,增强技术应用与服务能力,打造科研经济新范式。从南沙的科创之“源”顺“廊”而下,这样的城市空间规划早有先例可循。科创经济发展衍生的科创廊带,是不少世界发达地区经济生态中的特色景观。这些科创廊带的一个共同点是,要实现其中多主体良性互动,就要有一个核心主体发挥集聚扩散作用,即“高山起高峰,高峰带高原”,从而实现科创廊带的协调发展。建设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新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常态化对接机制,构建“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协同创新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支持体系,引导海洋、航空科技产业链上下游集聚,不断壮大“芯晨大海”产业集群,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厚植经济发展优势。2023年专精特新国家“小巨人”企业增长6.5倍,31家科技企业入选广州独角兽榜单,初步形成“一箭一星一院一基金”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集聚超400家生物医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首次突破1100家。
以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为突破 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活力地带”
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是激活科学城发展活力的点火器。南沙科学城建设需要先行探路、久久为功,我们将学习借鉴国内外科学城建设的先进经验,以敢饮“头啖汤”的决心主动作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发展活力。管理体制方面,创新重大发展平台建设运营模式,推动建立“投建运转”一体化的科学城建设运营主体,推动重点片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管理方面,积极探索新型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创新科研资金投入、科研人员评价考核方式,激发科学城发展活力,营造政策高地。城市建设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建设国际一流、多元融合的国际化社区,深入实施未来城市试点和绿色低碳社区试点,建设与一流科学城相适应的城市环境。人才支撑方面,加快建设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顶尖人才领航行动、高端人才倍增行动、青年人才托举行动等九大行动,鼓励更多的港澳青年和海外人才到南沙创业就业,优化“上管老下管小全家无忧”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打造优无止境的营智环境和投资热土。
乘着大湾区建设的浩荡东风,南沙科学城起步虽晚、根柢未深,但如日方升、大可有为,正在自己的沙场上一往无前,奋力打造创新引领科产融合的“湾区硅谷”,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目标砥砺前行。
作者系广州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