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中国的机器人市场正迅速扩大,涵盖了工业制造、服务领域以及个人消费等多个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之一。
在机器人产业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大象机器人副总裁陈昊天认为寻找“蓝海”机会对企业来说依然很重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大象机器人看到了许多新机会在中国的机器人市场中涌现,包括智能制造转型、服务机器人应用、农业与物流领域、人工智能融合等等。
切入轻量级教育赛道
“此前工业机器人都没有真正迎来的技术变革,直到近10年,才终于迎来协作机器人技术的诞生。”陈昊天表示,随着资本逐渐涌入助力,大象机器人也在产业爆发初期2016年瞄准机会入局。
陈昊天表示,在2016年到2019年间,公司也处于工业协作机器人的技术积累阶段,积极打造产品。但是,整体利润还是没办法支付团队的开销。不过,最直接的导火索还是疫情。2019年开始,工业协作机器人市场增速开始放缓,大象机器人与很多协作机器人厂商一样,也面临着生存难题。
经营压力之下,大象机器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公司的发展路径。当时,大象机器人核心团队看到了轻量级协作机器人在教育领域的空白,推出myCobot6轴协作性机械臂,成功走进入门学习、科学研究等教育场景。
这款产品以更轻便、更易操作、更便宜的优势,一经推出便供不应求。陈昊天表示,随着这款“爆品”出现,公司也开始定下以海外市场为主的战略方向,开始大举推进市场销售及产品创新,成功让公司扭亏为盈。
从依靠资本到自负盈亏,陈昊天认为,公司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产品的轻量化和高性价比。陈昊天透露,2023年公司营收近6000万人民币,年出货量超过5万台。
智能制造转型等新机会涌现
目前,我国生产机器人企业大多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较为分散仍很难形成集聚效应。加之,部分核心技术仍不够成熟,导致大多企业蜂拥至相同赛道,同质化竞争逐渐白热化。
陈昊天表示,这对大象机器人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在同质化竞争中找到“破局”的机会很关键,否则可能进入的又是新的“围城”。
从工业场景转向教育场景,大象机器人抓住了帮助公司起死回生的“救命稻草”。当前,大象机器人仍在寻找“蓝海”机会。拟进一步突破家庭场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大象机器人看到了许多新机会在中国的机器人市场中涌现,包括智能制造转型、服务机器人应用、农业与物流领域、人工智能融合等等。(文 刘颖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