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栏目 > 国家级新区
南京江北新区:“双区叠加”+“两城一中心” 打造国际创新策源地
2019-09-27 16:09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体: [   ]

  江北新区刘书剑/摄


  江北新区迎来“双区叠加”新时代。8月30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正式揭牌。而早在2015年6月27日,南京江北新区成为由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中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也是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

  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南京片区将发挥好国家级新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叠加优势,首要就是主打“创新牌”,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打造国际创新策源地。

  根据南京市“4+4+1”主导产业定位及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江北新区在发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物流、科技和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4+2”产业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建设“两城一中心”,即建设“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

  “双区叠加”新时代:创新是灵魂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江苏自贸区的实施范围119.97平方公里,涵盖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其中,南京片区39.55平方公里,苏州片区60.15平方公里,连云港片区20.27平方公里,将重点打造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罗群表示,南京片区所在地南京江北新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物联网和现代金融等产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

  自主创新先导区:聚焦创新驱动,对标全球影响力,强化要素集聚力,提升人才创造力,大力促进科技与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形成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造新一轮改革开放前沿的自主创新先导区。

  现代产业示范区: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以建设“基因之城”、“芯片之城”和“新金融中心”为核心,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培育壮大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地标集群,建设迈向国际价值链中高端的现代产业示范区。

  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深度融入全球化,发挥国家级新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双区”叠加优势,推进江海联动、铁水联运,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建成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多重国家战略的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未来将通过制度创新对全球高端要素具起到虹吸作用,对先进生产要素具有培育作用,对释放高端生产要素的创新活力有重要激励作用,在新区集聚创新资源平台“引进来”的同时,也让新区的创新中心“走出去”,从而扩大新区全球创新影响力。

  新区本就为创新而生,通过校区、园区、社区、景区“四区联动”,推动要素集聚、空间集约,促进科研、生产、商务功能有机组合,积极推进“江北新区创新集聚带”规划建设。通过政策创新,推进重大科学项目和高科技、高成长创新项目落地,增强开放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吸引聚集高水平海外创新人才,全力营造创新生态。

  创新引领不断为新区注入强大新动能,而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未来将通过制度创新对全球高端要素具起到虹吸作用,对先进生产要素具有培育作用,对释放高端生产要素的创新活力有重要激励作用,在新区集聚创新资源平台“引进来”的同时,也让新区的创新中心“走出去”,从而扩大新区全球创新影响力。

  创新,就是江北新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的灵魂和王牌。

  “芯片之城”:从区位空白到产业集群

  早在获批国家级新区之初,国家就赋予江北新区“三区一平台”的战略定位,即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

  江北新区经过近4年的发展,从集成电路产业空白到集聚超260家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芯片封装及成品测试、专用材料与设备、终端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全部环节。其中晶圆制造领域,一期投资30亿美元的“台积电12英寸晶圆”项目已于2018年10月实现量产,为集成电路产业链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芯片设计及应用领域,ARM(安谋电子)、新思科技(Synopsys)、展讯、GUC(创意电子)、晶门科技、Cadence(铿腾电子)等国内排名前10的IC设计企业有一半落户新区,新区已逐渐成为全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产业的新高地。2018年,新区直管区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同比增长超30%;2019年上半年,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4.7亿元,同比增速122%,其中IC设计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4亿元。

  罗群表示,围绕建设“芯片之城”目标,南京江北新区正在重点打造以产业技术研创园为载体的集成电路设计及综合应用基地、以南京软件园为载体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以浦口经济开发区、江北新区智能智造产业园为载体的集成电路及半导体装备先进制造产业基地。

  一是集成电路设计及综合应用基地。以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为载体,规划面积24.8平方公里,是新区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核。目前园区已集聚了紫光展锐、创意电子GUC、ARM、新思科技、中电科五十五所、中电科五十八所等一大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加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成为全国知名的集成电路设计及综合应用产业基地。

  二是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以南京软件园为载体,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依托国家“芯火计划”双创平台——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ICisC)的专业化服务,强化招商选才,集聚了中星微电子、华大九天、晶门科技、国家ASIC工程中心、赛宝研究院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创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加速资源整合,打造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

  三是集成电路及半导体装备先进制造产业基地。以浦口经济开发区、江北新区智能智造产业园为载体,规划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依托台积电、清华紫光存储等重大项目,大力发展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半导体装备制造、配套材料等产业。以特色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制造为切入点,着力建设国际领先的“12英寸”、“16纳米”及更高先进工艺水平规模生产线,加快推进晶圆制造及配套材料的产能扩充,提高封装、测试工艺技术升级,延伸产业链,加速半导体装备制造企业快速集聚,打造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及半导体装备先进制造产业基地。

  “基因之城”:抢占新医疗产业链制高点

  江北新区以国际健康城、南京生物医药谷等专业载体为重点,努力打造生命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直管区内集聚相关产业链企业700余家,涵盖医药研发、生物制药、诊断试剂、基因检测、医疗器械、医药销售、健康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生命健康全产业链初步形成。2018年,新区基因及生命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1%;2019年上半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76.1亿元,同比增长58.6%。

  罗群表示,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国家新药转化示范区的利好,江北新区及时提出围绕基因检测、大分子药物研发等重点方向,瞄准最前沿的疑难杂症,建设特色化精准治疗。近年来,诺禾致源、世和基因、泛生子等知名基因测序企业纷纷落地江北新区。新区的基因年测序能力超50万人次,已成为全亚洲最大的基因测序基地。计划到2020年,江北新区将引进20家国际基因领域的顶尖企业,建成以基因细胞产业为引领的生命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

  据介绍,江北新区正加快建设南京国际健康城,立足“三中心一高地”发展定位,打造成为长三角精准医学的前沿医疗服务中心、国际专科服务中心、综合健康服务中心和精准医疗高地。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平台已正式开放,将打造以江苏为基地,辐射我国东部地区的健康人基因组大数据库。已完成哈佛大学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学中心、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等一批国际高端资源合作战略协议的签署,开展综合健康管理机构的布局,与台北医学大学合作台湾健康管理中心和中大医院合作数字化健康管理中心等一批独具特色和品质的健康管理机构即将落地,区域精准医疗“三中心一高地”建设初具雏形。

  在产业布局方面,江北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重点优化“一谷一园一示范”空间布局,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

  “一谷”,即生物医药创新谷。规划面积14.92平方公里,依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试点示范基地(新区生物医药谷),重点发展基因产业、免疫细胞治疗、CAR-T细胞治疗、生物制药、医药研发、医疗器械等领域。园区已入驻企业500余家,形成了以研发创新为主的产业结构,集聚了先声东元、绿叶制药、健友生化等一批龙头创新企业,以微创医学、诺尔曼生物、天纵易康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企业,以世和基因、帝基生物、金域医学、中普检测为代表的知名基因测序及医学检验企业,以药石科技、集萃药康、博信奥(南京)为代表的生物医药研发CRO企业。

  “一园”,即健康大数据产业应用园。以新区研创园大数据产业基地、基因大厦等为重要载体,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重点发展多组学检测、基因检测、精准医疗及智能化健康诊疗设备研发,致力于分子诊断、高端体检管理、新型靶向药物研发等尖端生物高科技领域的成果转化,构建精准医疗产业链,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规模最大、能力最全面的精准医疗平台。加快打造应用中心——亚洲最大的基因测序平台、存储中心——大数据中心和展示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展示中心,率先启动“百万人群全基因组测序计划”,积极引进诺禾致源、医渡云、派森诺等一批生命健康企业,吸引一批海内外高端人才。“一示范”,即健康服务产业示范区。规划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依托新区国际健康城,重点发展医疗、教育、研究、康复、养老五大板块,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发挥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南大第四附属医院、南丁格尔护理学院的带动作用,促进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产业进一步集聚;加快建设三个国际专科中心——“中美国际口腔医学合作中心”、“中美辅助生殖医学中心”、“中瑞国际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推进构建健康服务综合功能体系。

  “新金融中心”:打造绿色金融发展品牌

  江北新区立足资管、基金、银行、保险四大领域,集聚各类金融企业500余家,已集聚注册资本120亿元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供销金融等260余家新金融机构,华泰证券产业基金、盈科资本投资基金等100余支基金,基金认缴规模超2000亿元。江北新区正加快金融要素集聚进程,打造大资管生态圈,加快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发展、加速金融中介引进,营造银行、基金、保险、券商、信托公司及有限合伙人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开展大资管的新格局。2018年,江北新区新增基金规模达到51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2019年上半年,新增基金规模达到132亿元。

  目前,江北新区正积极打造江北新区绿色金融发展品牌,成功举办了2019南京江北新区绿色发展指数发布暨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报告会,制定江北新区绿色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江北新区绿色发展指数。

  2019年6月27日,在江北新区正式获批四周年的日子,新区发布了《南京江北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行动计划》。从2019年起,新区将根据自身财力,连续五年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设立支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奖励专项资金,并考虑出台颁布财政支持十项政策,鼓励绿色金融在江北新区的创新和落地,启动建立江北新区绿色产业数据库平台,企业绿色债券发行等相关工作,交通银行、江苏银行、兴业银行、宁波银行等四家银行的绿色金融事业部均落户新区。同时全面推动基金小镇建设方案的实施,力争2019年新增基金100支,新增基金管理规模1000亿。

  江北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江北新区将加强对新金融中心的战略规划和建设,空间布局上,按照与区域发展相适应、与产业体系相配套、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构建“一心一镇”为主阵地、多区域联动发展的现代金融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一心”——推进CBD资产管理与证券化中心建设。依托新区核心区,推进新金融核心功能区建设。首期建设总占地面积230亩、地上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由8幢超高层建筑组成的新金融中心一期项目,打造成为包含顶级金融总部、超五星豪华酒店、公寓、大型集中式商业等功能的国际新金融中心。推进新金融核心功能区、绿地金融中心、新金融创意街区、新金融国际会展中心等四大板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注册资本120亿元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为龙头,强化各类金融资产要素集聚,形成最具活力的资产流转生态圈。

  “一镇”——推动创业创新基金小镇建设。“基金小镇”以中央商务区扬子江新金融创意街区为依托,积极运用“资本+技术”的方式,大力引入各类基金入驻新区,充分发挥基金在项目引进、产业培育以及环境打造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构建金融与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打造新区产融服务中心,构建宣传展示、项目对接、募资服务、股权交易、注册登记、投资人沙龙等基金投资运作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央行与南京市、南京大学等合作共建“南京金融科技应用创新研究中心和应用示范基地”落地新区,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金融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结合,创新金融应用场景。深化与金融学会、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清华大学互联网金融学院等研究机构合作,在新区设立金融创新智库、金融创新研究院,打造金融科技研究基地。(熊伟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洽棠)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