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栏目 > 国家级新区
江西赣江新区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 努力建设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2019-08-20 17:08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字体: [   ]

  江西赣江新区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3.9亿元,同比增长9.6%;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128.15亿元,同比增长17.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5%;财政总收入124.05亿元,同比增长14.8%。

  一、主要举措

  (一)下好“招”这步先手棋,提升引资引智水平

  围绕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有机硅、现代轻纺六大主导产业,加大力度、完善举措,实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12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一是国内国际同频共振。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为重点,在北京、上海、深圳建立招商联络处,组成了80多支“六懂”招商队伍。同时,瞄准“一带一路”辐射区域,在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设立9个海外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中心,主动加强对接,最大限度地挖掘产业链上下游项目资源,促进更多企业投资落户。二是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步推进。携手省内20所高校共同搭建“资智回赣”发展平台,与中科院、北理工、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等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校共建创新平台,引进多名“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赣江新区创新创业。相继推出“赣江海智”“赣江创新”“赣江创业”“赣江杰青”人才新政,探索构建飞地共建共享和弹性使用人才的机制,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三是“走出去”与“引进来”同向发力。积极举(承)办世界中医药大会夏季峰会、中德汽车大会等专场招商推介活动,吸引知名企业合作项目落户赣江新区。

  (二)抓好“服”这个关键点,优化亲商安商环境

  主动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大力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采取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证照、减时限等举措,全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一是以最快的速度推动项目落地。在江西首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和建设项目容缺审批、模拟审批,投资项目开工时间提前2个月以上。简化登记注册手续,优化企业注册开办流程,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5个工作日;建设项目选址到施工许可证审批时间压缩至27个工作日。省市县三级260余项审批事项一并划入行政审批局办理,全面实现“一窗受理、一条龙办理、一章审批”。二是以最优的服务助力企业发展。设立赣江新区企情收处中心、非公有制企业维权服务中心,按照“保姆式”“店小二式”的服务理念,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助力企业发展。组建入企服务小分队,定期上门为企业提供业务咨询、办理指导、协调问题等服务。打造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受理项目申报、政策兑现、海外人才、综合服务等业务,构建全链条的人才服务体系。主动承接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项,开辟外籍人才来新区绿色通道。高标准建设一批标准厂房、研发楼房、生活住房,打造企业“拎包入住”样板。

  (三)写好“高”这篇大文章,发展高端高新产业

  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协同创新的生态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96家,中小型科技企业新增72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5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一是聚焦培育高端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江铃新能源、省级智能制造基地、格特拉克变速箱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形成光电、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建设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分院、道地药材认证标准检测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落地运行,中医药产业集群雏形渐现。二是聚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争取国家和省技改资金,加快数字工厂、数字车间建设,实现“腾笼换鸟”“机器换人”。战略重组桑海、济生两家“老字号”药厂,新建江西省院内制剂中心、中医经典名方研发中心等一批产研项目。成立全国首家有机硅电商平台,与阿里巴巴签订了“互联网+羽绒服装产业”共建合作协议,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三是聚力打造协同创新体系。吸引“双创”平台、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等各类企业341家聚集,形成“1+1+1>3”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引进工业过程智能化研究院、国科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直接质谱与精准诊断国际转化研究中心等一大批一流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落户赣江新区。

  二、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和资源,加强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提高快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推进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等项目落户,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二是强化高层次人才带动。统筹安排人才发展专项经费,用于各类人才引进、培育和奖励。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一批“高精专”人才,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实现“围绕产业搭平台、搭建平台聚人才、配套政策为人才”。

  三是强化新兴产业拉动。依托光电信息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中医药科创城等平台,加强高科技企业培育和产业项目引进。扎实推进“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试点示范。

  四是强化一流环境促动。着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多评合一”改革。进一步复制推广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在投资贸易制度体系、深化金融开放创新等方面加速转型。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