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栏目 >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系列解读】李克强全国“双创”活动周重要讲话系列解读之五:当前亟需将“双创”引向纵深发展
2019-06-21 13:06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字体: [   ]

徐彬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副主任


  613日,李克强总理在浙江杭州出席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借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生动描绘了我国“双创”铺天盖地、异彩纷呈、生机无限的可喜局面。“双创”已成为当前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是增强经济发展韧性。通过“双创”聚众力、汇众智,在人民大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创新创业基础上,我国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速推进,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年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已超过12%,使我国经济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平稳前行,保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二是极大促进就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围绕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国务院取消或下放了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出台了包括减税降费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极大了释放了创新创业活力。“双创”催生了大批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不断吸纳劳动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据统计,“双创”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各类市场主体总量增加70%以上,到2018年底全国市场主体达1.1亿户,城镇调查失业率维持在低位。

   三是带动创新能力提升。在“双创”政策带动下,创新创业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创新模式发生深刻变化,120家双创示范基地已成为创新创业高地,6900家众创空间涌现了大批高质量、迅速转化的创新成果,我国创新能力整体排名进入全球前20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各类企业在“双创”推动下发展壮大,一些大企业革新组织架构,激发内部创新活力。一些大学生、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水平创新企业发展迅速,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据有关机构统计,2018年全球新增独角兽企业74家,其中我国企业约20家,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

   四是拓展社会纵向流动渠道。“双创”不分人群、机会均等。像高考一样,通过“双创”,更多人尤其是“草根”创业者靠着自己的努力打拼,成为创客、企业家、科学家,实现自身价值。“双创”带动一些小企业在大企业当中嵌入,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给小企业更多成长的机会。“双创”已成为现阶段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李克强总理强调:我们民族走到今天,五千年生生不息,就是这种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来为人们展现自身的价值,促进着社会公平,这是我们要推动的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方向。

  创新创业永远在路上,当前亟需将“双创”引向纵深发展,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创新创业者们提供良好环境。主要建议如下:

  一是抓政策落实。在继续研究出台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的同时,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效果评估,切实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创业创新成本。

  二是抓改革创新。要针对各领域创新创业需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小范围试验、明确路线图基础上逐步试验等方式探索创新监管方式,促进公平竞争。要放管结合,在允许创新试错的同时力求方向正确、把握节奏、规范发展。

  三是抓平台生态。鼓励“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等平台在科研成果确权和转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新产品新服务推广应用、新行业监管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包括建立重点产业方向的创新生态体系,在工业互联网、基础软硬件等领域开放大企业资源,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建立“双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推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畅通新兴企业上市渠道。建立“双创”支撑就业平台,结合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不同人群创业需求,通过培训、辅导、补贴等方式提高初创企业存活率。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