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综述
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2016年1月5日,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4年来,湖南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治沉疴痼疾、抓生态修复、促转型升级,用实际行动担负起“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湖南责任,有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冬日的东洞庭湖,鸟鸣阵阵,天鹅、黑鹳、灰鹤、大雁在湖面翩翩起飞。
“这几年,保护区内幼鸟比例一直在增长,小天鹅已多达6200余只。”站在岸边,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姚毅欣喜地对记者说。
洞庭之西,常德汉寿县蒋家嘴镇青山湖码头,一条条渔船被陆续拖上岸拆解。今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相继进入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船少了,再过两三年,鱼就多了,生态更好了。”63岁的“上岸”渔民何烈友,言语中有不舍,也有欣慰。
多与少之间,演绎着“长江大保护”的湖南故事。
4年前的1月5日,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阳实地了解湖南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情况,勉励湖南“守护好一江碧水”。
4年来,湖南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大刀阔斧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治沉疴痼疾、抓生态修复、促转型升级,用实际行动担负起“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湖南责任,有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唱响了一曲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治“沉疴痼疾”——
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治,环境治理攻坚战接连打响,护一江碧水东流
沉积了大量锈红色重金属废水的大型矿坑,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环保处理、平整覆土、生态修复后的大片绿地。2020年初,记者在益阳市赫山区泥江口镇南坝村看到,经过整治后的宏安矿业已旧貌换新颜。
在益阳,像这样存在废水排放不达标、破坏生态等问题的22家石煤矿,已全部关停,废水、废渣得到处理,裸露的矿山逐渐复绿,大地的“伤疤”逐渐愈合。
2018年底,在岳阳召开的湖南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推进会上,湖南沿江沿湖市的主要负责人集体收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对涉及我省的18个突出环境问题不回避、不遮掩,明确责任、对标整改,在全省开展了一次生态环境大“体检”。
至2019年底,18个突出环境问题已整改完成15个,剩下3个将在今年底前完成整改。
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坚决守住生态“红线”,是近4年来湖南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有力注脚。
2019年11月26日,省委书记杜家毫来到常德汉寿县岩汪湖镇,实地了解欧美黑杨整治得如何、湿地生态功能修复得怎样。这些年,杜家毫6下洞庭湖腹地、两赴下塞湖,就是要以坚决态度、实际行动和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示范带动全省党员干部不折不扣地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守护好一江碧水”。
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改为抓手,全省强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等整改。西洞庭湖三汊障近百个精养鱼池退养拆除,水域贯通,重现大湖之美;张家界大鲵国家级保护区,昔日的水电站大坝消失后,野生娃娃鱼的栖息地愈发生机盎然。
环境治理一抓到底,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吹响号角,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攻坚;连续3年发起污染防治“夏季攻势”,集中火力,一年攻克一批难题,2019年完成了10大类1256项任务。
2019年,我省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以生态破坏系统性治理为目标,全面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船舶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尾矿库污染治理“4+1”工程和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
一场场环境治理攻坚战接连打响——
4年来,我省长江流域关停化工企业43家,搬迁、升级、重组29家;
47座“头顶库”病库全部完成隐患治理;
359艘400总吨以下货运船舶加装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建成24个环洞庭湖船舶污染物收集点;
3.2万个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累计建成29个无害化处理中心、65个收集储存转运中心;
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5%、99.5%……
一条条“污龙”被斩断,一个个生态“炸弹”被拆除,三湘四水不再“负重而行”,湖湘百姓畅享生态福利。
“长江之肾”洞庭湖,总磷浓度降至0.065毫克/升,接近三类水质标准;湘江干流的重金属浓度持续降低,优良水质比例为98.7%。截至2019年12月21日,我省345个省考断面的优良水质比例为95.6%,同比上升1.2%。“一湖四水”清波荡漾,护一江碧水东流。
抓生态修复——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新年伊始,驻足临湘市黄盖湖畔远眺,一湖碧水波光潋滟,田园屋舍白墙黛瓦,延展出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黄盖湖,濒临长江,是湖南第二大湖。黄盖湖流域内有大小堤垸26个,曾因年久失修,水患频频。
2016年以来,临湘市对其进行防洪治理、岸线复绿、农村“空心房”整治等综合治理,修固堤防52公里,疏浚水系沟渠3000公里,矿山复绿1.5万亩,退耕还林5万亩,拆除“空心房”360栋,在长江大堤内坡、黄盖湖大堤内坡栽植紫薇、银杏等约1700株……
如今,这里已由“水患”变“水利”。“水质好了,环境美了,我们一到晚上都结伴在大堤上散步。”黄盖镇广坪村75岁的村民熊乾塘发自肺腑地高兴道。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这是湖南必须担起的责任和使命。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修复是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五大关系”,遵循自然规律,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全面推进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国家试点。
2018年起,湖南连续3年以“一江清流、一湖碧水”为主线,综合实施水环境、农业与农村环境、矿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等4大修复工程,实现清水入湖、清流出湘。
长江岸线筑牢“绿色长城”。浩浩长江在湖南境内蜿蜒163公里,将它的雄姿独留岳阳。岳阳把最好的岸线还给大自然,实施长江大堤造林绿化工程,完成长江岸线复绿1.3万亩,港口码头复绿47.7万平方米,洲滩、关停码头全部复绿。
矿山转型蝶变绿色“富矿”。郴州三十六湾,矿山重披绿装,山顶的风力发电叶片随风旋转;娄底锡矿山,工矿旅游成为新标签;衡阳水口山,一个绿色、智能化的大型有色冶炼基地正在崛起……湘资沅澧沿岸,曾经满目疮痍的老矿区焕发勃勃生机。
洞庭湿地再现“沙鸥翔集”。2017年以来,全省在洞庭湖湿地累计清理欧美黑杨14.2万亩,湿地生态功能逐渐恢复。如今,洞庭湖越冬候鸟种群数量达24万多羽,为近10年最高。洞庭湖湿地3000多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成为全球8条候鸟栖息、迁徙通道之一。
广袤农村孕育“希望的田野”。2018年起,全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每年投入约40亿元,主攻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到今年底,全省将力争90%的村庄基本建立日常保洁机制,85%以上的农户用上卫生厕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湖南的绿色底蕴、生态家底更加厚重。
促转型升级——
坚持绿色发展、精明增长,从“有色金属之乡”向“制造强省”嬗变
2019年12月25日,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迎来了一批新“主人”:总投资额达230亿元的三一能源装备园、绿地滨江科创园、三一智慧钢铁城等3大项目集体入驻开工,标志着清水塘老工业区正式开启转型发展新征程。
现场,省委书记杜家毫与株洲人民同享了这一喜悦时刻。他勉励株洲,加快把清水塘老工业区建设成为集生态、科技、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一年前,2018年12月30日,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化工冶炼企业全部退出。曾经烟囱林立、污水横流的清水塘,因关停搬迁而一度“伤筋动骨”,现如今“脱胎换骨”辞旧布新,新动能新产业蓄势待发。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这些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湖南深入人心,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
在洞庭湖畔,划定畜禽禁养区、湖面禁止精养鱼、退出珍珠养殖、退出造纸产能……“腾笼换鸟”间引来凤筑巢。
第九届(全球)湘商大会,吸引24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家企业代表齐聚益阳,签约引资1633.18亿元。
黔张常铁路开通,让常德加速转型开放强市,飞沃新能源、金富力新能源、响箭重工、昊天汽车等一批新兴企业在崛起。
在湘江流域,大块头、高消耗重化企业产能有序退出,老企业、老港口迈入绿色发展新时代。
有着30年发展历史的巴陵石化己内酰胺项目,搬入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既解决了“化工围江”难题,又为产业链延伸“强筋健骨”。
1月3日,湖南投资规模最大的台资项目——新金宝年产1300万台喷墨打印机项目,在岳阳城陵矶综保区实现量产。项目已吸引产业链配套投资超过200亿元,为城陵矶港从运输港转型贸易港“招大引强”。
不搞大开发,坚持集约高效、精明增长。
湖南连续2年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5个100”累计完成投资2600亿元,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布局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自主可控计算机、航空航天等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年均增幅超过两位数。
从“有色金属之乡”向“制造强省”嬗变,湖南近3年的单位GDP能耗年平均降幅达5.8%。“绿色”成为湖南发展的主色调,正描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宏图。
(文/邓晶琎 曹娴 龚杰媛)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