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占GDP比重提前达1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欲成新支柱?
2024-06-04 16:06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卜文娟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从创新投入看,中国数字企业研发投入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增长;从布局来看,我国数字科技企业积极布局量子、未来网络、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打造长期科技引擎……数字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及应用的主体都是民营企业,应为企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大激励。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此前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
  如今,这一目标已经提前实现,标志着我国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年来,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正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引擎。占比达10%,也见证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乘“数”而行
  当前,我国5G网络、光纤宽带网络和移动物联网络覆盖面更广,先进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研发进度不断加快,2023年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位……
  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土壤,不断拓展着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全国各地数字经济发展依托本地创新、产业、区位、政策等优势,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依托自然资源基础、实体经济基础、民营经济基础等典型发展模式。
  点“数”成金,乘“数”而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北京为例,2023年北京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876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9%。一季度,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8.7%,其中核心产业增长12.2%。
  北京市经信局局长姜广智说,北京将全力塑造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在集成电路、传感器件、超高清视频、高性能服务器、光通信等领域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力争保持先发优势。
  今年一季度,天津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同比增长7.3%,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其中,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产品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数字技术应用业占GDP比重增长0.6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达到541亿元,同比增长15.1%,引领带动作用显著。数字产品制造业占GDP比重增长0.2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405.1亿元,同比增长21.7%,保持快速提升势头。
  西安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以数字政府建设引领数字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是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9.5%,数字经济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西安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将数字产业化的工作任务列于最前,从数字支柱产业、数字新兴产业、数字未来产业3方面入手,挑产业重点,点名龙头企业和责任单位,细分工作任务,为的是聚力打造具有西安辨识度的数字产业集群。
  近日,福建印发《2024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明确新培育5个左右省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区,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3.2万亿元。“下一步,将聚焦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福建数字化转型由‘点上培育’向‘面上推进’迈进。”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巨大、发展势头迅速。根据《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3年)》,2023年我国数据生产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同比增长22.44%,数据资源规模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如何激活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更多有效数据供给也成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答题。
  数实融合提速
  实体经济与数字产业的融合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数字技术正在全面向经济社会的各领域渗透,要通过数据赋能、创新驱动和技术变革,加快实现生产工艺革新、生产效率提升、生产协同优化,推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以装备制造行业为例,加快重点领域智能装备发展,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培育一批智慧供应链,创建一批智能制造先行区,完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进装备数字化发展。人工智能也从“赶时髦”到“真有用”,已经开始赋能千行百业,促进了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5月25日,在上海爱仕达机器人有限公司智能谷,工业机器人模拟焊接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翔/摄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已连续三年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培育了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我国90%以上的示范工厂得到应用,5G应用在制造业质量检测、矿业生产等领域规模推广,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已拓展至49个国民经济大类,形成了200余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标杆……从供应链到生产线,数实融合进一步提速,不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实体经济是“看家本领”。而新形势下,一条条流水线插上智能化的翅膀,一座座工厂拥有数字化的大脑,江苏的实体经济正经历一场数字蜕变,大跨步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江苏省数实融合强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3年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9年全国第一,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累计创建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8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2家,全国首批300家5G工厂中江苏省97家;苏州入选首批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将会促进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的产生,形成发展叠加倍增效应。
  此外,《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平台企业构建多层次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动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文旅、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上云用数赋智”水平。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统计,目前全球主要国家的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0万亿美元,其中我国超过了7万亿美元,占总量的18%以上,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深入实践与精耕细作的阶段,虽然发展前景良好,但与一些技术领先国家相比,还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其中,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不愿”“不敢”“不会”的困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
  此外,《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3年)》指出,我国企业数字化投入积极性较高,不过,对数据价值认识和判断不足,数据增值的投入和能力有限,数据价值外溢效应尚不明显。2023年有数字化投入的行业重点企业占比超8成,但普遍重数据设施和项目建设、轻数据资源管理,21.9%的大企业尚未建设数据管理系统,大多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的数据未实现复用。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从总体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在未来一段时间周期内仍将快速发展,且发展速度还将不断提升。应用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业务领域还将进一步由经营管理等通用领域向生产制造、研发设计、营销销售等专用领域拓展。技术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和价值。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从创新投入看,中国数字企业研发投入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增长;从布局来看,我国数字科技企业积极布局量子、未来网络、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打造长期科技引擎……数字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及应用的主体都是民营企业,应为企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大激励。
  面对数字时代的国际竞争,专家呼吁应充分发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我们要从过去的集成创新为主转向更多依靠原始创新,需要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现在企业也在增加基础研究投入,例如腾讯每年研发投入600多亿元,其中一部分用于基础研究。我们要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成果、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在更多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徐翔提出,创新活动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主体都难以过早判断研发或投资的成败对错。资本具备耐心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各类政策要有确定性。继续鼓励企业家精神、给予市场主体足够的宽容和试错空间,是创新者和投资者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自由探索的必要条件。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数据显示,腾讯、联想、小米等25家大型民营企业,通过产业投资方式,投出近400家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些投资多数并不着眼于短期财务回报,而更看重长期收益和协同效应。
  END
  编辑:李子吉
  设计:李子吉
  审核:艾丽
  政审:王军善
  终审:朱永旗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