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两会热词 · 聚焦新兴产业细分赛道
2024-03-15 15:03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陈雯

  全国两会是观察分析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会议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中,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强调了“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创新药、氢能、新型储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更是5次提到汽车,以及充电桩等汽车产业链有关话题。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部署释放了怎样的信号?相关代表委员、行业专家为我们作出深度解答。

  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供应链企业需齐头并进

  回顾2023年政府工作,政府工作报告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消费政策和出口工作中总计3次提及汽车。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中则提出,在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方面,要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在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在新能源汽车的助力下,中国汽车年销量(包含乘用车和商用车)超过3000万辆。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表示,下一个十年,中国汽车行业不仅仅要追求销量、规模的全球第一,更要在技术创新能力、在品质口碑、在社会责任方面,争取做到全球领先。

  “越是生死时速,越是要把稳方向盘。”在尹同跃看来,现在的车市已经不只“淘汰赛”,而是进入了“生死时速赛”。

  汽车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中,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集中采访活动上表示,从国资监管来讲,主要是要激励企业大胆创新,破除一些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新能源汽车,国有汽车企业在这方面发展还不够快,我们调整政策,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

  记者注意到,国资委目前直接监管的汽车央企包括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与长安集团。在国资委“喊话”之后,东风旗下新能源品牌岚图迅速做出回应,直言“单独考核”政策有利于新能源车企“放开手脚,大干快干”。

  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在信息通信、道路交通等多领域创新发展,产业生态日益丰富。全国人大代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认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进入智能化的下半场,芯片自主可控能力是影响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矽赫科技创始人兼CEO洪鹏达多年深耕智能传感领域,他的感受是,发展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智能网联汽车也是智能制造的产物。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其发展不仅推动传统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能促进相关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部署,正是洞察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国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决心。

  “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需要整车企业及供应链企业齐头并进。”全国政协常委、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兴海认为。

氢能有关政策需尽快落地生效

  2024年,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竞争激烈。前沿新兴产业发展,正迫切寻找一个新的增长点。这时候,氢能成了一个重点方向。

  预测2024年氢能产业发展机遇,中信证券认为,在绿色低碳背景及全球竞争格局下,中国新能源产业集中度高、产能优势明显。

  在制氢环节,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毕马威、国际商报数据,我国氢气产量自2021年的3300万吨增至2022年的3781万吨,近年增速高于全球。

  希倍优氢能是国内首批提供大标方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的企业之一,董事长李留罐告诉本刊记者,当前,全国大概已规划有三四百个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氢能产业发展趋势向好。而在“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上,制氢环节产业发展相对集中,规模较大,有非常可观的市场前景,应做好长远规划。

  “目前我国已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制氢、储运、加注和应用的氢能产业链。”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记者了解到,我国的氢能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汇集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苏州、佛山、武汉、成都等地汇集多家氢能企业及研发机构,形成了领先的氢能产业集群。

  张天任指出,当前制约氢能发展的因素包括示范区域的代表性和产业推广助力不够强、地方性氢能产业规划及政策尚未完全落地、氢能行业标准的制订存在较大的滞后性等。

  李留罐从商业角度出发,也分析得出,要进一步发展氢能产业,商业化的发展模式还要再打通、技术迭代的路径还要再摸索,而政策法规的明确支持和具体规划是其中首要的环节。

  如何破解行业发展的制约?张天任建议,在已有五大示范城市群的基础上,推动示范城市群扩容,加快推进第三批示范城市群申报及审批相关工作。“尤其在拥有资源禀赋、运营场景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基础的区域应加大力度,推动国家‘以奖代补’落地,从而进一步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的进程。”

  2024年,氢能产业的发展获得政策“红包雨”。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

  华福证券研报指出,针对氢能产业中央及地方的利好政策频频下发,此前导致氢能难以规模化发展的技术、成本、基础设施等问题在上述政策中皆有提供解决思路,氢能的制、储、运、加、用各环节均迎来利好。

新材料关乎“基本盘”,创新质量需再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彭寿告诉记者,新材料关乎国民经济的“基本盘”,新材料产业产值超7万亿元,GDP占比接近6%,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材料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2023年,国家全力开展新材料领域新一轮体系布局,新材料基本涵盖几乎所有战略领域布局;新材料还是未来科技竞争的关键,2023年建材行业开展超级材料“揭榜挂帅”,明确新材料在国防现代化、极端环境、高端装备、前沿领域等前沿场景需求中的重要性,新材料将是未来大国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如何理解“新材料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为什么说新材料关乎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实际上,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材料技术的引导支撑。比如,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聚氨酯材料的轻量化、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等优势将为产业拓展新空间。德励达新材料总裁王华告诉本刊记者,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新型产品如水性聚氨酯涂料和生物基聚氨酯也正在逐渐取代传统产品。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高性能领域,相关新材料应用也将迎来更多机遇。

  江苏履信新材料董事长王昆也预测,2024年将是新材料产业井喷式发展的一年,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新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和可持续材料等领域会出现突破性进展,作为交通智能材料的一种,温敏型抗凝冰材料也会为中国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活力。

  “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创新命题。”彭寿表示。

  在3月7日上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中央副主席王路表示,要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使之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王路说,我国已建成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材料产业体系,正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迈进,“但新材料产业还面临科技创新质量不高、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全生产要素配置尚需加强等问题。”

  为此,王路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中强调了坚持企业主体,形成新材料发展的大布局。“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头部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高效协同、上下游紧密合作的产业集群。”“把材料决定产业发展新赛道的功能拓展到全球产业链之中。”王路表示。

医药行业亟待稳预期、强信心

  2024年全国两会,“创新药”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医药行业较多的关注和讨论。3月6日,仁会生物总经理左亚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作为从业者,我们看到创新药这样一个细分子行业第一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得到前所未有地重视,说实话,非常激动。”

  随着化药和生物药不断迭代、基因和细胞药物崭露头角,生物医学正逐渐向数据密集型科学转化,推动医疗向基因疗法等新型药物范式和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方向发展。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谢丹告诉本刊记者,基因测序是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核心工具、是精准医疗的基石。而以更好用、更易用的国产纳米孔测序产品,促进生物制造、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发展壮大,也是齐碳科技的长期规划。

  “生物医药行业亟待稳预期、强信心。”对于行业发展,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表示,投资大幅下降是当前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很多企业形容现在是生物医药产业的“资本寒冬”,企业普遍信心不足,如果持续下去,不少企业会因为融不到投资而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这次全国两会,丁列明带来一份关于进一步稳预期强信心推动我国生物医药自主创新的提案,他建议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统筹和有效引导,让投资者敢于投资,创新者敢于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有效释放了经济发展新动能,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低水平投入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财税支持覆盖面不全、金融机构信贷体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匹配性不足等。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兴产业如火如荼。对这个事,亦喜亦忧。”“喜的是我们这一行业走到了世界前头;忧的是就怕来个大呼隆,先是一哄而起,最后一哄而散。”“国家产业政策一定要稳慎,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发展都要稳慎。希望我们的新能源产业,既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上,也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3月6日下午,在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听取曾毓群委员发言后讲了这样一番话。

  “要深入理解‘因地制宜’四个字的深层次含义,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胡震建议。对于如何“因地制宜”,胡震表示,要全力打造科技强引擎,比如各地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水平科创平台创新策源地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强化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还应当重点围绕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工艺开发、装备研制及示范应用打造完整产业创新链。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