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李子吉
有的时候,“限电”是因为夏季用电高峰能源供应不足;有的时候,“限电”却是某些地区为了完成全年“能耗双控”任务的措施。但能耗双控,控的是不合理的能源消费,而不是控正常的用能和企业生产和经营。
提到能耗双控政策,可能大部分人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限电”。
除了电梯、空调、路灯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的“有序用电”之外,不少企业也需要错峰生产,以保障民生用电。
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落实《“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有关要求,有序推进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科学开展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实际上,将原料用能单独拿出来“考核”,正是为了对相关的材料行业产能不再构成影响。
客观反映能源消费情况
要怎么界定原料用能?根据《通知》,原料用能指用作原材料的能源消费,即能源产品不作为燃料、动力使用,而作为生产非能源产品的原料、材料使用。
具体而言,用于生产非能源用途的烯烃、芳烃、炔烃、醇类、合成氨等产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等,属于原料用能范畴;若用作燃料、动力使用,不属于原料用能范畴。因此,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等是否作为原料用能,需要根据企业的工艺技术路线、产品用途等实际情况综合进行判断。
要注意的是,原料用能的范畴也会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品发展不断优化和完善。《通知》界定的原料用能范畴,准确反映了当前我国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实际情况。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品不断发展,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将可能用于生产更多其他非能源用途的新兴产品,原料用能的具体范畴也将不断优化完善。
长期以来,原料用能都是纳入全部能源消费的统计中,没有单列出来。
但是原料用能与燃料和动力用能在碳排放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在石化化工行业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含碳原料主要在工艺系统中密闭转化,大部分碳元素最终进入产品,部分以二氧化碳形式排放,而燃料和动力用能的碳元素几乎全部以二氧化碳形式排放。若在统计能源消费时“眉毛胡子一把抓”,难免不够严谨。
在过去,我国原料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十分有限,长期停留在1%-2%。但近年来,随着相关产业稳步发展,原料用能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持续提升,目前已占到整个能源消费的7%左右。显然,传统的能源消费统计方法已不再适应当前发展实际,亟须对原有能源扣减统计工作作出调整。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同志就《通知》答记者问时表示,加快夯实能源消费统计中原料用能数据基础,在“十四五”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中扣除原料用能,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我国能源消费实际情况,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用能保障。
原料用能“解绑”铺垫已久
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并不是第一次提出,在过往的重要政策文件及中央会议上均有被提及。
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也明确提到,以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原料用能不纳入全国及地方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考核,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自该政策提出以来,今年河南、上海、山东、广东、新疆等省份出台的工业及能源规划中,均多次提及要落实“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1月11日,《2022年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提出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能级,要落实国家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对于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且在“十四五”投产达产的重大项目,争取在能耗双控考核中对相应项目能耗量实行减免,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耗消费总量控制。
6月9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强能耗要素保障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原料用能不纳入全省及各地市能耗双控考核。对照国家能耗单列有关规定,推动符合单列条件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除依法对违规建设项目进行处置外,不得以能耗双控为由对企业限电限产,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能。
新疆9月发布的《关于提高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审批服务效率的通知》中也提到,用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核算能耗强度时,原料用能消费量从能源消费总量中扣除。新上项目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低于所在地(州、市)和所属行业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值的,原则上保障全部用能需求;仅低于其中一项的,实行能耗(扣除绿电、原料用能后)等量替代。
“解绑”的不只是原料用能
原料用能关系到石化化工、有色以及下游纺织、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涉及众多行业,且用途千差万别。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符冠云表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原料用能比例明显偏低,其实质是产业形态、工艺路线、产品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将稳步推动“减油增化”、加快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原料用能规模将持续快速增长。
可见,我国想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保障新材料产能、保障原料用能至关重要。
以光伏上游多晶硅为例,近年来,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出现大幅增长,但上游硅料企业新增产能有限,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至2022年7月份,硅料价格已经创下近10年来的新高。
10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健康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多举措保障多晶硅供应,引导硅料价格维持合理区间,并要求理性分析光伏产业发展预期,充分考虑产业链已有产能与不同生产环节间扩产周期的差异,推动上中下游平衡协调发展,推动光伏产业链的平稳、健康发展。
现在原料用能不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希望可以在进一步保障硅料产能的同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推动硅料价格的下行,并刺激装机需求的释放,促进整个光伏产业生态向好。
与此同时,近年来石化行业龙头企业也在积极向新材料、新能源等方向转型。
恒力石化坚持“原油-芳烃、烯烃-PTA、乙二醇-聚酯新材料”全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发展,现阶段拥有PTA产能1660万吨/年。2022年1-6月,恒力石化研发投入5.89亿元,同时其半年报显示,恒力石化瞄准我国新消费与硬科技快速发展催生的“卡脖子”、短缺性新材料需求缺口,投资建设160万吨/年高性能树脂及新材料项目,预计将于2023年二季度投产。荣盛石化则打通“原油-燃料油/石脑油-PX-PTA-聚酯涤纶“全产业链,其参控股PTA产能约1900万吨/年,权益产能约905万吨/年。“减油增化”路径下公司化工业务占比逐年提升,助力公司实现从上游原油到下游新材料的产业链布局,增厚产业链价值。除此之外,宝丰能源、万华化学等企业也都在向新材料领域布局。
对这些企业来说,落实“精细化”统计以后,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其碳排放的压力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
西部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认为,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意味着化工项目所需能耗指标大幅下降,此前许多卡在审批环节的项目有望获批。
不过,值得提醒的是,得到“豁免”的仅是原料部分,生产加工原料过程的燃料用能,其碳排放依然受到严格约束。
《通知》出台不是鼓励各地区盲目发展石化化工、煤化工等项目,也不是为相关产业发展“敞开口子”。产业发展必须符合产业规划和政策、必须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必须在能效方面达到先进水平,并有效控制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这些要求是一以贯之的。
END
来源:本刊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