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陈雯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产业链安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一方面,加强能源安全和自主是关键,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顺应经济“双循环”的重要突破口,促进能源供给结构优化和升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图片
6月10日,比亚迪股价大涨超8%,其市值也正式突破万亿元关口。截至当日,比亚迪报收于每股348.80元,总市值为1.02万亿元。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综有这么一道题,“甲企业是我国知名民族品牌汽车制造商,2008年推出首款新能源汽车。经过多年努力,甲企业目前已拥有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电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等方面的自主专利,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三电’核心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甲企业最初在生产中坚持‘垂直整合’模式:自行研发生产零部件,自行组装整车,自主开发汽车软件系统。”这道高考题里的“甲企业”,原型正是比亚迪公司——一家垂直整合全产业链的民营汽车生产企业。
如果说,产业链在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起到了“传动轴”的作用,那么供应链就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底盘”。如今,企业对于产业链的期待,除了服务和效率本身,也更加强调供应链的可持续性等方面。我国拥有体系齐全、门类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总量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少领域仍处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可控,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挑战。那么,如何提高产业链的韧性?如何更好地调度和部署相关资源?“甲企业”产业链上的垂直整合是否可以持续有效?
技术积累:实现“因变量”
到“自变量”的跨越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卢纯认为,今天,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落后到赶超、从经济全球化的旁观者到推动者、从世界经贸体系的“因变量”到“自变量”的跨越式发展奇迹。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独门绝技”是科技创新。
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这件事上,企业应扮演创新主体的角色,去做“自变量”。在全局性的新旧更替的行业巨变中,传统巨头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被新势力超越或者取代。国内很多汽车生产商就习惯于将“创新”建立在合资、技术引进、品牌引入等基础上。比亚迪则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发设计整车及核心零部件,开发出一系列的电池、电机、电控、整车核心技术,以及全球首创的双模技术和双向逆变技术,实现了汽车在动力性能、安全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多重跨越。
在动力电池领域,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采用磷酸铁锂技术,通过结构创新,在成组时可以跳过“模组”,大幅提高了体积利用率,最终达成在同样的空间内装入更多电芯的设计目标。相较于常规动力电池,刀片电池内部体积利用率增长了50%以上,整体体积能量密度媲美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新能源车的续航能力。
过去几年,从磷酸铁锂电池到三元锂电池再到刀片电池,从电驱动技术到电控技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及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一路狂飙”,展现出深厚的技术积累。
垂直整合:上中下游全产业链
布局掌握主导权
今天的商业竞争,已经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中国企业,特别是参与全球供应链的制造企业,大都处在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成本上容易受制于原材料供应商,价格上又屈从于品牌销售商。那么,中国企业是否可以通过垂直整合模式,掌握产业链的主导权呢?
零售巨头沃尔玛集团,在中国就拥有1800种以上的自有品牌产品,范围涉及食品、电器、家居用品、服装等。而在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同时,沃尔玛还不断加强对上游农产品货源的控制,从而形成具有垄断地位的全产业链格局。宝洁同沃尔玛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式联盟,使得双方在需求信息、门店库存、仓储运输进行多方面的合作,这就使得宝洁可以一手掌握实时的产品需求信息,优化在各门店的库存,在物流的仓储运输上与沃尔玛的物流系统无缝对接,建立起经济、准确、快速的供应链。
产业链整合思想的核心是企业从初期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物流配送,以及最后的批发与零售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做垂直整合,形成全产业链。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了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完整布局,从电池原材料到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再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各板块协同效应显著。
“既能做电池,又能做电机,还能做电控,目前全球也就是比亚迪。”在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现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如是说。
在上游原材料领域,比亚迪通过战略持股、合资、采购等方式,积极同相关公司展开合作,目前拥有青海盐湖锂资源以及西藏盐湖锂资源,也拥有稳定的磷酸铁锂材料供应商。
在中游零部件领域,公比亚迪自产自研汽车核心零部件以及三电系统,在动力电池、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部件上均实现自主生产。
在下游整车领域,比亚迪具备完整的整车制造及研发体系,销量在国内自主品牌中常年稳居首位。全球车企6月7日市值排行榜显示,比亚迪超过大众汽车集团,总市值达1272.3亿美元,排位跃升至第三名。
比亚迪是如何做到的?早在2003年3月,比亚迪微电子成立,产品包括CMOS图像传感器和处理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相关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汽车、能源、工业、通讯和消费类电子领域。2008年,比亚迪收购宁波中维半导体之后,相继攻克芯片设计、晶圆制造、测试、封装等核心技术,成为中国唯一一家拥有IGBT完整产业链的车企。
去年,全球闹起了“芯片荒”。对此,王传福表示,由于提前布局芯片自研,全球汽车行业经历的缺芯停产问题,比亚迪没有受到影响。彼时汽车芯片的短缺让多家知名汽车厂商不得不以停工或减产的方式应对,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不少智能设备行业也同样受到芯片产能不足的影响。“缺芯”再次让人们对提高核心技术自主供给能力有了更强的紧迫感,只有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才能做到在关键时刻国内生产和供给不会受到影响,在极端情况下经济能够自我循环。
自身实力增强了,走出去的张力也就明显增加。2020年4月27日,比亚迪与巴西圣保罗地铁公司正式签署17号线车辆、信号、道岔等专用核心系统项目合同,成功突围其他国家财团联合体。具备敏捷交付能力、稳健财务实力、项目整合管理能力,拥有轨道交通整套交通方案的知识产权,能独立完成跨座式单轨整车、轨道、车站和通信信号自动控制建设以及全系统集成,是比亚迪拿下巴西17号线轨道项目的主要原因。
持续探索:剥离、拆分、优化结构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作出上述指示。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产业链安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一方面,加强能源安全和自主是关键,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顺应经济“双循环”的重要突破口,促进能源供给结构优化和升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早年比亚迪所处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供应链不完整,产业缺乏配套,市场规模很小,找外部的国际零部件巨头去做电机、电控,不仅开发费用昂贵,开发周期也很长。经过多年投入研发制造,比亚迪逐渐形成了上述垂直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虽然前期投入大、周期长,需要耐心,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企业的集成整合优势也会相当明显。如今比亚迪的车辆销售规模扩大,这种高度集成的平台化产品,不仅可以提升车辆性能,在成本上也更加有优势。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供应链逐步完善并精细化,垂直整合模式生产成本高的劣势开始显现。经历了2004-2014年“黄金十年”的中国汽车行业,赛道上的选手也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比亚迪也因为坚持产业链自供体系,难以在细分市场保持优势,其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一度远低于行业平均增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2017年,比亚迪开始打破垂直一体化的传统,聚焦核心技术与整车生产业务,引入优秀供应商,采取电池对外供应、部分零部件向外采购、边缘业务剥离等策略。2018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产业链、供应链已逐步完善并精细化,也具备开放的市场条件与基础。2018年9月,比亚迪召开“全球开发者大会”,从电池开放走向全产业链开放,宣布逐步开放系统内341个传感器和66项控制权以及亚迪电动汽车e平台所有技术,与供应商共同研究硬件整机集成与软件生态的本土化解决方案。2020年3月,比亚迪成立弗迪公司,进一步推进了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对外销售的布局,并计划把核心技术、零部件和整车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可以说,比亚迪的拆分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合作,更是探索“汽车新四化”变革的一种方式。
厦钨新能方面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亚迪目前是我们动力电池的前几名客户。以前我们是比亚迪三元材料的主供;近年来,比亚迪技术路线切到刀片的磷酸铁锂。未来双方或就磷酸铁锂进行更多合作。”
王传福表示:“汽车从封闭走向开放是汽车智能化的必由之路”。比亚迪的拆分史,也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比亚迪主动调整经营战略,向供应链开放模式转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聚焦核心技术,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在开放的过程中,比亚迪可以借鉴更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形成竞争优势。
现代供应链作为连接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桥梁和纽带,是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比亚迪经营模式的转变,其实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通过国际合作、互利共赢,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促进降本增效,优化供给结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正如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研究员任晓刚所分析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意在推动创新链高效服务产业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者互为支撑,更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提供强大动力。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