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酝酿“链”式反应,产业集群倍增效应显著
2022-08-15 13:08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艾丽格玛
  产业链供应链稳,工业经济才能稳。2021年,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平稳运行。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有力有序,有效防范了价格过度波动给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冲击。
  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
  延链补链强链的最小单元是企业,对于越来越复杂的分工与交易活动,企业需要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关联。而集群的生命力在于产业链,即产业之间的实质性关联,只有基于产业链的空间集聚,才能形成产业集群。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要在培育新兴产业链中育长板,把握前沿领域发展先机,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实际上,一些产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孕育,已经形成各具特色和侧重点的产业集群,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链”上发力稳运行
  产业链供应链稳,工业经济才能稳。
  2021年,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平稳运行。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有力有序,有效防范了价格过度波动给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冲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培育中小企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进沿海经济崛起带建设。聚焦强链补链,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全年谋划省市重点项目100个,总投资396.54亿元,项目个数居全市各县区第一位,项目类别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及应用、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民生补短板等领域。其中,省市重点建设项目57个,总投资214.58亿元,年计划投资64亿元,较2021年增长10.14%;省市重点前期项目43个,总投资181.96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额较2021年均有增长。开发区引进了一批龙头项目,培育了汽车及零部件、粮油食品精深加工、重大装备智能制造等6大优势产业,形成了“321”产业集群格局,建成了世界最大铝制汽车零部件基地、中国重要汽车玻璃生产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北方最大粮油食品加工基地,打造了富有实力、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聚焦“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建设发展主题,立足独特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产业,以硬质小麦、肉羊为主导产业,建设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打造绿色生态牧场。“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以巴彦淖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规划建设,”巴彦淖尔市科技局农村科技科科长逯军说,“其区域空间布局立足巴彦淖尔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面向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现代化与产城村镇融合发展需要,合理进行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科学规划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生产示范与生态、生活功能区,构建‘一核引领、多园联动、农牧融合、多区发展’的空间格局。”
  价值“链”中优结构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多个领域实现“从无到有”“从不可用到好用”的跨越。
  企业活力持续迸发,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一批优秀企业、大国重器成为国家名片,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涌现。全国范围内,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保链稳链的重要载体。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芯智造产业链实现工业产值近450亿元,3年平均增速达到36%。目前,区内已集聚芯智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90余家,涉及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半导体材料、设备及应用等各个领域。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聚焦“党建链”做强“产业链”,钱塘芯谷党工委以“党建共建、创新共赢、资源共享、合作共进、文化共塑”为原则成立了“芯智造”党建联盟,成员单位覆盖全区产业链上下游近40家企业,借助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创新辐射和发展赋能能力带动辐射圈企业协同发展,使链上企业从“单兵作战”走向“抱团发展”。
  浙江海宁经济开发区不断拓展产业链的宽度和深度,加速泛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截至2022年2月,泛半导体产业园已完成投资超25亿元,完工面积超80万平方米,全区已签约落户泛半导体项目共66个,入规企业共31家,2021年度实现产值39.71亿元。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并以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实现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充分利用漕河泾海宁分区的产业转移优势,深化海宁科创中心等产学研平台与各大院校、科技创新平台等单位的对接交流,带动企业实现“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精细化、营销服务网络化。”绘制半导体装备企业招商路线图,聚焦核心装备,细分领域定向招商。成立泛半导体产业咨询委员会,依托专业咨询机构实现意向项目的48小时快速评审,对“大好高”“高精尖”项目依托智库专家进行现场评审,为项目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无锡市锡山区委常委,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陶波表示,锡山经开区将重点围绕光电信息和新型显示、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产业方向,加快引进一批功能型机构、高能级项目和龙头型企业,加快引进重量级大院大所、科创项目、科技平台,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圈。在锡山经开区的发展规划中,到2025年,这里将实现“三特四新”,即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精密机械三大特色产业,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光电信息与新型显示四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预计达到1500亿元。
  “链”锁反应后劲足
  工业领域转型升级势能加快积聚,技术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2021年,全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1%,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2.2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3.6%,持续领先于制造业全部投资增速,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2022年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春季项目集中签约仪式近日举行,1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87.51亿元,这10个签约项目中,有7个为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近年来,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不断放大比较优势,集聚高端要素,做优产业链条,以高端铝、高端化工、现代海洋及高端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为基础,形成了化工新材料、铝基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海洋等6条产业链,并大力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着力建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多产多链协同发展,加速构建产业新生态。
  冶金、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是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的发展重点,产业占比均达九成以上。乌鲁木齐经开区将更加注重延链补链强链,逐步构建“产业支撑+功能配套+服务拓展”的格局,推动高端制造产业的发展。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管委会主任、区长丁志军表示,全区将围绕着龙头产业进行靶向招商,点对点招商、延伸和增加产业链配套,形成强大的生态系统。“今年,我们将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先行’的开发时序,集聚更多高端国际资源和国际元素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大成路快速化改造、核心区科创载体和国际人才社区等9个总投资超88亿元的工程项目,确保明年呈现出一个立体的生态科技城。”
  珠“链”璧合竞新篇
  我国长板产业优势不断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位势显著提升。
  出口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创历史新高,2021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7.7%。5G网络设施和应用全球领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光伏组件产量全球占比超过七成,输变电、轨道交通等装备技术水平已经国际领先。
  盐城经开区制订出台了《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强链补链三年行动方案》,全力推进汽车产业补链强链、加快发展。坚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方向,对汽车产业链进行系统梳理,全力招引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落户,提升产业链水平;并计划新引进汽车零部件企业160家以上,建成华人运通、SK两个盐城基地。汽车产业重回千亿规模,推进现代汽车城建设。
  南通开发区成立新能源产业联盟,进一步提升区内新能源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企业规模大、龙头引领强、产业链完备的长三角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整体规模突破500亿元。南通开发区瞄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大力实施补链固链强链工程,壮大产业规模,打造产业集群,在2020年实现应税销售100亿元的基础上,今年预计将达200亿元。经过多年培育积累,南通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呈现出企业加速集聚、链条不断完善、产能连续爆发的良好发展态势。在锂电新能源方面,形成锂电装备-电解液-正极材料-隔膜-整包电池的产业链。在光伏新能源方面,在谈百亿级光伏新能源重大项目2个,产业链覆盖银浆、氟膜、背板和光伏电站EPC等领域。在氢能源方面,开发区在制氢领域有一定基础,氢能源电池检测、储氢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即将落户。
  回顾15年前,当时很多产业园区都缺乏着必要的产业关联,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园区内部企业单兵作战,没有形成产业的整体力量;多数企业最初入园的动因是享受优惠政策,而非园区本身产业集群效应的吸引。
  如今,经济运行的内外部环境虽然复杂多变,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但我国制造业的31个大类、工业的207个中类和666个小类都是齐全的,这在全世界是独有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实体经济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结构质量,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奇迹。
  “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成为我们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最大的底气所在。
  END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