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可“环绕赤道十多圈”的国家公路网规划,绿色、智能被纳入目标
2022-07-14 13:07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艾丽格玛
  7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国家公路网规划》正式对外发布。当天,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设施发展司副司长周小棋、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王松波出席并回答了相关问题。
  据了解,本次《规划》提出了国家公路网到2035年的布局方案,总规模约46.1万公里。
 
 
  本刊记者注意到,在本次《规划》中,绿色与智能是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在答记者问时,王松波表示,面向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需要,《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将创新智能和绿色低碳作国家公路网发展的重要原则和目标,并提出了具体实施要求。
  具体地,他介绍,创新发展方面,一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国家公路上的深度应用,推进国家公路基础设施智慧升级,大力发展“新基建”,推动国家公路基础设施与信息网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国家公路数字化、网联化水平,加快实现国家公路网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二是强化数据动态采集、更新、共享,推动与建筑信息模型、路网感知网络同步规划建设,将采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公路工程建设内容,加强ETC收费系统数据、导航数据、手机信令等各类相关数据挖掘和融合应用,提升数字化管控和科学决策水平。
  绿色发展方面,一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国家公路与铁路等线性基础设施的线位统筹和资源共享,优化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尽量不占或少占永久基本农田,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二是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绿色公路,强化公路选线生态优化,依法依规避让各类生态保护区域、环境敏感区域,实在难以避让的以地下或空中穿(跨)越等低影响方式通过,并注重原生动植物保护、湿地连通、创面生态修复和动物通道建设。三是强化水环境和噪声污染防治,尽可能避免占用河湖空间,避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采用“封闭式”排水和水处理系统穿越,强化公路施工期和运营期服务区污水处理,有条件的纳入城市污水管网,在重点路段设置声屏障或者采取其他降低噪声的有效措施。
  早在2013年印发实施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就对国家公路长远发展的战略方针作出了布局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部署下,国家公路网作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路网中的骨架,必须进一步提高网络质量效益,优化提升供给,紧密空间联系,夯实筑牢国民经济循环底盘,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她介绍,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国家公路网的规划与建设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说,主通道能力还存在不足、城市群都市圈区域网络不够完善、路网覆盖深度不充分、路网韧性和安全应急保障能力还需提高、与其他运输方式统筹融合衔接不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绿色智慧发展水平不高等。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补齐上述短板弱项,要求我们首先从规划层面入手,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对国家公路网的布局进行优化完善,指导国家公路高质量建设。
  本刊记者了解到,本次规划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由 7 条首都放射线、11 条北南纵线、18 条东 西横线,以及 6 条地区环线、12 条都市圈环线、30 条城市绕城环 线、31 条并行线、163 条联络线组成。普通国道网则由 12 条首都放射线、47 条北南纵线、60 条东西横 线,以及 182 条联络线组成。
  《规划》在国家高速公路网方面,明确了“维持总体稳定、实现有效连接、强化通道能力、提升路网效率”的总体思路;而在普通国道网方面,明确了“主体保留、局部优化,补充完善、增强韧性”的总体工作思路。规划实施后,国家公路将依然保持“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两个层次,普通国道提供普遍的、非收费的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国家高速公路提供高效、快捷的运输服务。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