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如何看待日本制铁起诉丰田和宝钢?
2022-07-05 16:07
  洪诗鸿
  
  在日本紧密的供应链关系中,供应商向大客户采取如此强硬的举动,也实属少见。此案件也一度引发世界钢铁行业的关注,其背后一方面蕴藏着日本高端钢材生产的行业危机;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在汽车供应链中,核心材料商的地位在上升。
 
  
  2021年10月14日,日本制铁在日本国内提起诉讼,控告宝钢股份侵害日本制铁电磁钢板相关专利,此款无取向电磁钢是宝钢供应给丰田汽车用于电动汽车制造,所以日本制铁同时起诉了这两家企业,并要求两家企业分别给予200亿日元的损害赔偿。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前身份为新日本制铁与住友金属工业,两家公司于2012年10月1日合并为“新日铁住金”,2019年4月1日改为现名;旗下拥有8座一贯作业炼钢厂,粗钢产量为日本第一,全球产量位列第五。
  另一方的宝钢股份与丰田汽车,皆与日本制铁有紧密的联系。在宝钢过去40年的发展中,自筹建伊始,便从日本制铁(当时的新日铁)引进生产技术与管理制度,并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技术人员交流,双方一直被视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且宝钢与日本制铁在国内也仍然有着一些共同合作的项目。
  丰田汽车一直是日本制铁的最大客户,日本制铁也是丰田的最大的汽车钢板供应商;实际上,这款无取向电磁钢也是丰田为了研制混合动力车PRIUS,邀请日本制铁一起研发的。
  而在日本紧密的供应链关系中,供应商向大客户采取如此强硬的举动,也实属少见。此案件也一度引发世界钢铁行业的关注,其背后一方面蕴藏着日本高端钢材生产的行业危机;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在汽车供应链中,核心材料商的地位在上升。
  
  如何看待日本制铁此次诉讼?
  无取向电磁钢的生产技术是本次案件的争议核心,这种钢材被应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马达的生产制造,可以让钢材中的电子排列趋于一种均衡次序的状态,使马达在转向过程中不会有特定偏向,以保持转动的稳定。因此无取向电磁钢也被认为是今后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材料之一。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生产无取向电磁钢的企业并不多,国内以宝钢和首钢为代表的极少数钢铁企业,具有生产无取向电磁钢的能力;日本则有日本制铁、日本JFE,此外韩国的浦项制钢也具备此产能。
  此前,日本企业的无取向电磁钢材料在全世界占有的市场份额是最高的。在各企业研发此项工艺的过程中,也存在过相类似的技术专利的诉讼。
  2013年,韩国最大的制钢公司浦项制钢也开启生产制造无取向电磁钢产品,而浦项制钢相关的生产技术,来自日本新日铁的一名辞职员工。当时的新日铁公司便控告韩国浦项制钢侵权,因为事实充分,最后浦项制钢承认了他们的过错,并与新日铁达成了谅解,支付了一定金额。
  那么本次日铁公司对丰田和宝钢的起诉,是否会像此前对韩国浦项制钢的起诉一样取得效果?——实际上,这次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韩国浦项制钢的技术来源明确,是日本企业已经辞职的员工偷偷地将秘密转移。而宝山钢铁的无取向电磁钢的生产,则是由宝钢自主研发,尽管其中可能涉及一些模仿,但这类行为非常难以界定。
  另一方面,还存在专利适用范围的问题。日本制铁关于无取向电磁钢的专利,是在2000年在日本国内申请,适用范围也仅限于日本国内。所以此次起诉,也仅是要求丰田在日本国内生产以及售卖的汽车禁止使用,并没有提出宝山钢铁不得在中国进行生产的要求。
  日本制铁决定起诉之前,拒绝了与宝钢或者丰田进行协商沟通,并在没有得到对方回应和举证的情况下,便提起诉讼。
  然而要论证此案是否真的涉及侵权行为,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估计至少是1年甚至更久。
  案件的难点在于,无取向电磁钢这类技术创新,主要属于制造工艺上的改良,并不像普通的专利抄袭那样,可以较为容易地进行判定。面对日本制铁的起诉,宝钢与丰田都予以否认。
  宝钢股份在2021年10月16日的官方回应中表示:“我们认为,专利认定应当建立在双方严谨、科学的技术交流和求证基础上,对于日本制铁单方面主张,宝钢股份不予认同。”“针对日本制铁所提出的技术专利诉讼,宝钢股份将积极应诉,坚决捍卫公司权益。”针对日本制铁的指控,丰田则指出:第一,丰田所使用的无取向电磁钢是从中国供应商获取的,如果日本制铁认为材料侵权,也应该是找供应商,而不是起诉使用商。第二,丰田在获取宝山钢铁供货的时候,已经向宝钢做了核实,认为这些材料并不存在侵权。
  针对这个案件,日本国内很多观察家也都认为,日本制铁本次提起诉讼,其实胜算并不大。
  
  日本钢铁产业的危机感
  在法律争议之外,则反映了日本钢铁行业的危机感。
  近些年,随着日本的经济转型,钢铁行业已经被视为夕阳产业。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日本钢铁产量整体下降了24%,不得不关闭了生产高炉,大概有5万名员工属于停职待岗的状态。因此对日本大型钢铁公司而言,眼下的经营压力特别大,例如日本制铁在世界排名便一直处于下滑状态。
  此前,汽车钢材的供货,一直是日本钢铁公司很重要的营收来源。但随着丰田等日本汽车公司在海外的竞争压力的增大,丰田公司便要求日铁等公司将一些钢材生产技术转移到海外的钢铁厂,以实现零配件供应在地化,降低生产成本。
  面对丰田的要求,尽管日本制铁等企业极不情愿,但由于丰田是大客户,他们不得不予以回应。日本钢铁企业的思路是,转移部分技术,但是要将最高档的生产线以及技术留在日本国内。这也是因为生产成本提高,日本国内的钢铁企业在价格上已经失去优势,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必然要着眼于特殊钢材,亦即包括无取向电磁钢在内的高端钢材。
  市场竞争显然不会依照日本钢铁产业设定的路径来走。随着宝钢的快速崛起,它也开始在世界汽车钢材市场中崭露头角。日本钢铁公司一直严防死守的高端钢材生产领域,也开始被宝钢追赶。
  2019年,丰田计划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大布局,希望日本制铁加大无取向电磁钢的供应,但由于当时日本制铁在经营方面遇到问题,一时无法增加产能。于是丰田将目光转向海外,最后新增加的需求,被宝钢、首钢和浦项制铁所承接,其中以宝钢的订单量最大,这也是宝钢首次拿下丰田汽车在日本的大订单。因此从2020年开始,丰田在日本国内生产的汽车马达、以及电动汽车的相关零部件,都开始使用宝钢生产的无取向电磁钢,这对整个日本的钢铁行业的冲击是相当大的。
  正是出于对于产业未来的焦虑,所以日本制铁公司此次选择了“鹰派”做法,不与丰田打招呼,直接就将这两家企业告上日本的法庭。据日本经济新闻社的报道,日本制铁的总裁桥本英二还对身边的人说过“不能放过宝钢”。究其本意,实际上是为了阻止中国钢铁企业在世界高端钢材领域的进一步占领,并认为要先维护日本企业在本国高端钢材领域的市场份额。
  
  从“市场换技术”到“市场练技术”
  日本制铁起诉丰田、宝钢这个案件,最后将如何收尾?首先,这类案件的裁判旷日持久,其次是很难简单地分辨对错——最大的可能性,是各方达成一种和解。日本制铁此举,其实是希望丰田公司能够继续在日本国内采购他们的电磁钢。
  其实,丰田与日本制铁仍然保持着供应链关系,而且以往大客户的“绝对权威”,也显示出现了松动。在2021年,日本制铁受国际原料价格上涨影响,便向丰田提出了提高钢板供应价格的要求,这种以往难以实现的要求,丰田此次却极为难得的认可了,而且提价幅度在2万日元/吨,应该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由此也可以看出,随着制造业分工细化和跨界合作,供应链中核心材料,零部件厂商的发言权在不断提高。
  大多数的观察也认为,案件和解最大的可能性,是丰田选择向日本制铁采购一定比例的电磁钢,只要丰田妥协,日本其他的汽车公司,应该也不会抛弃他们。但是面对此案,丰田的反应尤为强硬,所以案件的走向暂时还不好估计。
  而对于宝钢而言,影响应该不会太大,日本制铁只是要求禁止其在日本市场的销售,这方面可能暂时会受一些影响;但是在其他市场的生产与销售,并不在此次日本制铁的控诉范围。
  从这个事件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中国汽车发展的30年,经常被诟病是“以以市场换技术”,但事实上,汽车产业是集群效果和供应链黏度很强的产业,中国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外资的进入,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整体制造的技术提升也起了一定作用。
  以本文中的宝钢为例子,在生产规模方面,2020年,以宝钢宝山钢铁厂为核心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成为中国首个粗钢年产量突破1亿吨的企业,这个产量是日本制铁的2倍以上,跃居世界第一。而在高端钢材方面,宝钢股份在2020年的无取向电磁钢产量为271万吨,取向电磁钢产量为84万吨,成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材的第一供应商,全球市场占有率30%,国内市场占有率60%。
  像此类技术突破的案例,对于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增强技术研发、扩大高端产品的生产,既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未来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逐渐形成成熟稳定的供应链,在新的行业趋势下把握机会,在全球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从“市场换技术”上升到“市场练技术”。进而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链合作中提高中国企业的地位和发言权,也是抵御产业链脱钩的根本之道。
  作者简介
  洪诗鸿,日本阪南大学教授。
  END
  来源:本刊原创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