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有支持也有争议 新冠疫苗加强针到底该不该打?
2021-10-12 15:10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见习记者  李子吉
  编者按
  以色列被认为是全世界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已有530万人口完成了完整两针疫苗接种,即便如此,以色列的疫情还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甚至在8月份有超过550人死于新冠。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威胁越来越大,接种疫苗加强针似乎成为防疫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疫苗公平仍任重道远,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疫苗难以满足需求。
  这仿佛是一个恶性循环:病毒越危险,富裕国家就越想囤积疫苗;而其他地区接种率若持续低迷,就容易成为病毒变异的温床。如此,在疫苗产能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是选择给自己再上一道“保险”,还是分享疫苗让病毒“无处藏身”?
  如今,多种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在全球不同地区引发流行,虽然全球接种疫苗数量已经超过47亿,但从不断上升的确诊病例数量来看,免疫屏障仍未建立。
  面对不断变异、传播性越来越强的新冠病毒,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疫苗加强针是什么?和之前接种的疫苗有没有什么区别?效果怎么样?副作用大吗?我们到底要不要接种加强针呢?
 
  加强针和之前接种的疫苗有差别吗?
  首先要明确一点,加强针并不是重新研发出来的。所谓疫苗加强针,是指在常规接种疫苗后,额外增加的疫苗接种,它和常规的新冠疫苗是同一成分,只是把现有的疫苗再打一针。
  在完整的疫苗接种后,免疫系统会产生大量能识别、中和新冠病毒的抗体。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抗体水平可能会有所下降,但身体里的记忆B细胞和T细胞依旧在发挥功效。当它们再次暴露于新冠病毒后,免疫反应会迅速发生,前者会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后者则会协助清除被感染的细胞。
  换而言之,加强针真的可以起到“加强”效果。
  科兴董事长尹卫东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科兴最近完成的一项二期临床研究显示,已打完两针剂次的志愿者在相隔3-6个月之后接种第三针,抗体可以在一周内迅速跳到十倍,半个月后达到二十倍。
  无独有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也已在近期完成在国内对于18岁以上、3-17岁人群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国药的新冠灭活疫苗在以上人群中接种3剂后,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并能够诱导较强的抗体反应,且免疫反应数据优于接种两剂的数据。
  不仅灭活疫苗,在mRNA疫苗方面也有数据对加强针的“加强效果”进行支持。
  今年7月,辉瑞公司在第二季度的财报中提到,志愿者在完整接种mRNA疫苗的6个月之后,如果再接种第三针疫苗,相比第二针接种后,可以把中和抗体滴度提高5-8倍。
  在8月初,莫德纳公司在第二季度财报中也提到,在完成其mRNA疫苗第二针接种的6-8月之后,人体内中和抗体水平会出现明显下降;在第三针疫苗接种之后,中和抗体水平可以提高30-40倍,超过刚接种完两针疫苗一个月后的水平。
 
  “加强针”和“第三针”
  我们平日里看到的报道,提到新冠疫苗加强针,很多都用了“第三针”这个词。实际上,“第三针”是针对灭活疫苗、mRNA疫苗这些完整接种疫苗需要两个剂次的类型种类来说的。
  根据研发路径的不同,新冠疫苗有不同的种类,也就有了接种剂次的差别。就拿我国应用范围最广的灭活疫苗来说,完整的接种就需要两个剂次,那加强针就是“第三针”了。
  我国共布局了5条新冠疫苗研发的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减毒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与核酸疫苗。
  灭活疫苗是通过对病原体进行培养、浓缩、灭活、纯化等一系列工艺制成的疫苗,通常主要激活体液免疫,单剂次接种免疫原性弱,免疫效果会随接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需要增加接种剂次以维持免疫效果。
  我国接种范围最广的北京国药疫苗、科兴疫苗、武汉国药疫苗,都属于灭活疫苗,完整的疫苗接种都需要两个剂次。
  减毒疫苗由活病毒构成,通过基因改造或化学处理的方式,使病毒毒力明显减弱或缺失,与灭活疫苗相比,其具有免疫原性强,作用时间持久,使用量少等优点。
  但同时因为减毒疫苗还保留了部分毒力,可能会在体内出现毒力返强的情况,免疫力低下的群体并不建议接种。
  腺病毒载体疫苗是指把病毒的抗原基因插入到无毒害的腺病毒载体中形成的疫苗。接种后腺病毒载体进入细胞,利用细胞的蛋白表达系统翻译出抗原蛋白,可以刺激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兼备了免疫原性高、作用时间久及安全性高等多个优点。
  我国腺病毒载体疫苗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团队和康希诺合作研发,单针接种即可完整接种程序。
  重组蛋白疫苗本质上是利用生物工程方法大量表达抗原蛋白,并基于纯化后的蛋白进行疫苗构建。这种疫苗的安全性非常好,量产流程也比较成熟,但免疫原性较弱。
  我国目前投入应用的重组蛋白疫苗由安徽智飞龙科马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研制,需要接种3个剂次才算是完成完整的接种程序。接种这款疫苗的加强针,可就不是“第三针”,而是“第四针”了。
  核酸疫苗包括DNA疫苗和mRNA疫苗,是极具潜力的新一代疫苗研发技术。
  DNA疫苗是将病毒抗原基因的DNA通过质粒导入到人体细胞中,使抗原基因在人体细胞中表达产生抗原,从而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有稳定、储存方便、易于量产、生产成本低等优势。
  mRNA疫苗是把体外合成的编码抗原的mRNA直接送入人体细胞,细胞以此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抗原蛋白,从而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安全性强,能够同时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还具有针对病原体变异反应速度快、生产工艺简单、易规模化生产等特点。新冠mRNA疫苗同样需要接种两个剂次。
  我国的新冠mRNA疫苗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制,2020年6月19日正式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准。该疫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核心原料和关键设备已实现了国产化,生产条件不需要P3级生物安全设施,生产周期短,产能可快速放大。
 
  “混合双打”有待验证
  既然新冠疫苗有这么多的研发路径,各个路径下的不同产品又各有优势,那么加强针能不能选择其他疫苗接种呢?目前确有研究使用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进行“混合双打”,为的是诱导更强和更持久的免疫反应。
  据《自然》报道,5月18日,西班牙一项名为CombivacS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先后接种阿斯利康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辉瑞的mRNA疫苗后,参与者产生了更高水平的抗体,并且这些抗体能够在实验室测试中识别并灭活新冠病毒。
  8月11日,智利宣布为3月31日之前接种过科兴疫苗的55岁以上的近200万人,接种第三针,加强针为牛津大学/阿斯利康的腺病毒载体疫苗。
  但目前,以“混合双打”的形式进行加强针接种仍然处在数据积累的阶段,还没有被药监部门审核确定可以作为新的免疫策略,世卫组织也表示不建议不同种类的新冠病毒疫苗“混打”。
  7月3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同样表示,目前我国在新冠疫苗接种过程中,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是不能进行替换的。假如有一些特殊情况,用同一个企业的同一个品种疫苗不能完成,后续也要用相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来完成接种。
  可见,想要在加强针接种其他技术路线的疫苗,还要等待更多数据的支持。
 
  “开放”还是“禁止”?加强针要不要打?
  虽然临床数据表明,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确实可以大幅提高人体的免疫水平,但对于是否需要进行接种,各国、各地区目前都有不同的考虑。
  7月8日,辉瑞公司曾计划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申请新冠疫苗加强针紧急使用授权,当时并没有被批准。
  但仅仅过了一个月,当地时间8月18日,拜登政府发布一份声明称,将向所有美国人提供新冠疫苗加强针。
  同样,在以色列,由于国内感染病例数量不断上升,7月29日,以色列总理宣布,将为60岁以上已完成疫苗接种的人提供第三剂新冠疫苗加强针。
  眼下,已经开始接种或者计划接种疫苗加强针的国家正在不断增多,除了上述提到的美国、以色列,还包括英国、法国、阿联酋、俄罗斯、柬埔寨、瑞士等等。但是否真的需要现在就全面展开接种加强针的计划?人们期望它能进一步减少病毒的感染,而站在全球抗疫的角度上看,或许还要考虑更多因素。
  当地时间8月23日,正在匈牙利访问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呼吁暂停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两个月,以减少全球疫苗不平等的现象,并防止出现新的变异新冠病毒。
  谭德塞表示,他对世界范围内疫苗分配不均的情况感到“非常失望”,富裕国家的疫苗库存不断增加,而许多其他国家只能为一小部分人口提供第一剂和第二剂疫苗。
  就目前情况来看,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新冠疫苗产能难以满足需求,疫苗接种在贫富人群、不同种族人群中存在明显不公平。据世卫组织数据表示,截至7月22日,非洲仅有约2000万人完全接种了新冠疫苗,占总人口的1.5%,非洲目前拥有的新冠疫苗总剂量仅占全球的1.7%。
  新冠疫情是一个全球性的、跨越国界的公共卫生问题,病毒在任何一个地区的肆虐,都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全球的抗议大计。就像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提到的那样,“世界如果不共享疫苗,病毒将共享世界”。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和牛津大学发布的最新数据,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增加疫苗供应并确保每个国家都能公平获得,则将对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的社会经济复苏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世卫组织的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实现疫苗接种覆盖全球40%的人口,兑现“在2021年向世界提供20亿剂新冠疫苗”的承诺,并在2022年中期,将疫苗覆盖率提升至70%。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对外援助疫苗数全球第一,充分展现了什么叫做“大国担当”。
  在国内产能尚未形成规模、自身接种需求急剧上升情况下,我国自2020年9月起就开始向有急需的国家提供疫苗。截至今年8月初,我国已向100多个国家捐助疫苗,同时向60多个国家出口疫苗,总量已超过7.7亿剂,居全球首位。
  但即便如此,想要形成全球规模的免疫屏障、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群体免疫,仍然任重道远。据世卫组织估计,要实现让全世界人口的70%接种疫苗的目标,至少需要110亿剂疫苗。虽说疫苗生产技术日趋成熟,疫苗产能不断扩大,我国新冠疫苗年产能据估算已达约70亿剂次规模,但短时间内110亿仍然难以企及。如此,将有限的产能倾斜到“助力构建全球免疫屏障上”,才是当务之急。
  总而言之,从目前的数据看来,新冠疫苗加强针确实具备有效性。但加强针要不要打?什么人需要打?什么时候打?该怎么打?能不能“混合双打”?这些问题,都需等待相关专家的进一步研究结果以及真实世界的临床数据来给我们答案。而且,对于大部分人群而言,接种两针疫苗依旧可以带来足够的保护力,这时接种加强针,取得的效果只能说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如何保障疫苗公平,将有限的疫苗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更合理的分配,恐怕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
  END
  来源:本刊原创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