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争相布局数字经济 各地出招防“虚火”
2021-02-26 11:02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展望“十四五” 各地布局新征程
  编者按:各地两会是观察中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每年各地两会,关键词都在不断变迁。在这背后,是时代在不断发展,是中国各地日新月异,是各地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地两会对地方发展作出的新布局,外界瞩目。我们从数字经济建设、产业集群发展、新基建布局、消费潜力释放等各地“十四五”新兴产业发展关键词着手,探讨各地未来一年甚至“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重点和机遇,以饱满的热情开启新征程。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杜壮

  今年在地方两会上,各地纷纷描绘2021年乃至“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发展蓝图,谋划数字经济引领下生产生活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新图景。无论是浙江、广东等经济强省,还是安徽、湖北、重庆等中西部地区,发展数字经济成为众多省份的共同行动。本刊记者梳理发现,多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21年乃至“十四五”时期的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力求做到数字经济要“真旺”,也要防“虚火”。

  目标更清晰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数字经济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据本刊记者梳理,“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不少地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的几个省份,均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浙江省表示,“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左右。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坚持以数字经济为先导,深入实施“五新”政策,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化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全域应用场景,一体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十四五”推进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2021年聚焦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抢抓数字化发展先机,加快构筑数字城市“四梁八柱”,强化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推动城市整体迈向数字时代,着力构建战略新优势。
  如今,数字经济在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比如在老年人如何使用移动支付和健康码、残疾人如何体验数字化政务服务方面,北京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拓展城乡社区应用场景,新建一批智能新型社区基础设施。提高智能技术无障碍服务水平,助力老年人、残疾人跨越“数字鸿沟”。提升民生领域智能化服务水平,解决好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数字鸿沟”问题。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在2021年主要工作中提出,提高智能技术无障碍服务水平,助力老年人、残疾人跨越“数字鸿沟”。
  在2017年、2019年、2020年,“数字经济”一词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到“壮大数字经济”再到“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成为各地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0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可以预见,数字经济将加快向更多产业融合渗透,提升经济发展空间。
  事实上,从全球趋势来看,数字化转型正在形成一股新的浪潮。来自波士顿咨询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多个国家都在积极尝试数字城市建设。在中国,截至2019年数字城市试点数量超过700个。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连宇表示:“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
  “中国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会是一次革命性重塑。”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主席赵柏基认为,未来会以大数据深度运用为驱动,倒逼中国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引领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创新,创造真正面向未来的数字城市新体验。

  数字化转型成重要命题
  2021年伊始,数字再次以全新的姿态高调出现,成为困境中逆势重启的重要动力。对于传统产业来说,更是如此。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对于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实现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日前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工程加速推进。截至2020年6月,全国应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突破2.8万家,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1.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1.1%。
  谈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产业的发展,广东新宝电器总裁曾展晖表示,整个产业链几乎都遭遇停摆,得益于在推动数字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方面的尝试,他们很快就重启了供应链体系。2020年以来,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稳供应、复工复产稳链补链做出重要贡献,工业互联网在促进制造业资源整合上的优势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今年制造业大省山东省提出,要建好国家级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支持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计划,在化工、纺织、机械等行业形成一批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布局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集群。
  根据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山东在“十三五”期间,压减粗钢产能2110万吨,焦化2800万吨,关闭退出煤炭产能3767万吨、电解铝违规产能321万吨。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即便如此,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传统产业和重化工业占比较高,“四新”经济比重偏低。
  如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动能?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依法依规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实施企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改,推动产业基础再造。”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工业互联网能为山东既有产业赋能,使其焕发新活力。对于企业而言,深度嵌入工业互联网,不仅能获取订单,还能稳定获得原材料供应,甚至连生产线怎么建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要靠两方面发力,一是加大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二是加大传统制造业技改力度,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附加值率。”广东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王珺建议,一方面把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另一方面结合探索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更多中高端产业,赋能更多行业发展。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产业链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工业制造技术和工艺软件化、数字化,促进工业软件升级。湖北省今年力争“光芯屏端网”产业新增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大力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两区一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区。
  山东天意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洪彬认为,多数中小企业自身资金有限、生存压力大,对于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单纯依靠自身资本投入几乎难以为继。应加大技改资金投入,推行普惠性服务,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鼓励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

  突破“卡脖子”难题
  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上海、北京等地数字经济GDP占比已超过50%。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经济是当前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领域,也是中国核心技术“卡脖子”相对突出的领域。尽管我国数字应用走在前列,但基础科学研究仍然存在短板,导致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资源面临“卡脖子”难题,制约了数字化转型,也使得企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缺失了一定的话语权。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芮晓武说,目前,中国数字产业面临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别人的墙基上建房子的困境。因此,更需要用新技术打牢数字化的安全地基。
  今年地方两会期间,多地加大了数字经济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北京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推动量子、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前沿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取得突破。
  广东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广东强芯”行动,加快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精准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粤港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瞄准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种子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攻关,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江苏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建立创新扶持机制,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布局前沿技术、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物联网、工程机械、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智能电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品牌服装、先进碳材料等重点产业链。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我国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服务业、工业、农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达37.8%、19.5%和8.2%,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新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新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面对“卡脖子”问题,一方面要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另一方面,企业是创新主体,也需要充分发挥优势。
  “要想真正成为创新强国,一定要有创新能力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中国的战略科技力量,包括重点研究机构、研究型大学、龙头创新企业。”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近日公开表示,首先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比如政府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给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供给。
  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看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先发优势,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同时要为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END
  来源:本刊原创稿件
  编辑: 赵涵
  审核: 艾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