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公布 新兴领域动能增强
2020-08-03 16:08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杜壮

  新兴领域动能正进一步增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挖掘、铲土运输机械,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载货汽车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6.7%、16.4%、10.3%、8.4%。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介绍,上半年工业生产恢复较快,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实现增长。新兴领域动能增强。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阶段。“新旧交织、破立并存”,在5G、人工智能、现代物流等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的惯性思维和政策制度等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市场空间巨大,企业亟待转型。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一批新兴产业形成了更多增长极,这些增长极将为经济下一阶段增长提供更多支撑。

  企业加足马力

  新动能保持高速增长

  目前,新兴领域动能正进一步增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7%,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上半年,挖掘、铲土运输机械,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载货汽车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6.7%、16.4%、10.3%、8.4%。高技术领域投入持续加大,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8%,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7.2%,其中医药行业投资增长10%以上,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30%以上。新基建等相关产品增长比较快,上半年城市轨道车辆增长13%,充电桩产量增长11.9%。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2%,比上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

  罗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璐的行程比开年那段时间忙碌了许多。他告诉本刊记者,最近的行程很满,采访时他正忙于遇到修车难题的车辆提供救援服务的“吉时援”项目落地县城的事情。他深刻地感受着企业之间的交流又恢复到了往日的频率与活力。比起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他认为现在很多新兴产业企业已经加足马力,全力投入到转型升级、复工复产中。

  实际上,目前新动能保持高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经核算,2019年我国“三新”经济(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增加值为161927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6.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除了高技术领域投入持续加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催生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回升继续提供了有力支撑。刘爱华指出,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我们看到,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能施工、无人配送这些新模式有效地化解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堵点、难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这些新产业形成了更多增长极,这些增长极将为经济下一阶段增长提供更多支撑。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把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作为经济转型和促进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打破传统惯性思维。这份文件囊括了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等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方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研究员黄汉权对本刊记者表示,上半年新兴产业产品价格比较平稳,一些特定领域价格有所上升。谈及新兴领域动能增强,他认为最直接的影响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对冲传统产业下降,同时,传统产业在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改造下,也会变成新动能,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企业变被动为主动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这些数据的背后,蕴藏着中国经济巨大的潜力、活力与韧性。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做好“六保”工作。“保市场主体”,正是“六保”工作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黄汉权告诉本刊记者,疫情本身催生了一些新的消费模式和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防控的需要,倒逼传统行业的主体从过去被动地适应接受,变成现在主动地拥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来拓展业务;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几乎都是靠技术驱动的,这些企业看到市场和需求空间被打开,就会选择加大生产研发的投入和扩大产能规模,从而推动了新产业新动能发展。因此,上半年我国新兴产业领域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疫情催生出的新需求和一些企业自主转型的叠加。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一些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着“转型是找死,不转是等死”的困境。企业数字化上下游协同不够,单靠自己摸索,投入高、周期长、收益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链协同效应,导致“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需通过提升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培育数字化转型生态,提高转型效益。

  疫情影响下,更多的企业不仅加大技术投入,还深刻地认识到了平台和供应链的重要性。以卫星导航国际化运营为主业的北京航天长城卫星导航科技有限公司,其总经理何穆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导航产业链非常完善,产品服务与国外不相上下。因此他们集结了300余家企业,将优质的产品放到平台上,同时把这些企业当中的一些解决方案、应用培训、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终端智能生产也放到平台上,再与当地政府进行平台合建。“这就相当于我们开了一个4S店,所有意向者都可以看到我们的终端、运营成果、解决方案,享受一站式服务。现在在第三世界国家很受欢迎。”何穆说。

  事实上,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中型企业发挥产业龙头积极布局供应链,而很多中小企业主动应变求变,顺势而为推进转型升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指出,许多市场主体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外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保市场主体,帮助他们更好地抵御海外市场需求萎缩等不利因素带来的风险,可以更有效地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有信心实现经济复苏

  实际上,中小企业的发展与稳定民生息息相关。很多专家称,稳住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其实就稳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盘,就稳住了就业增长的大盘。这也成为下半年经济发展重点工作之一。

  “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非常强。因此,我们必须稳住企业,才能稳住就业、稳住经济,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黄汉权看来,政府要制定行之有效、更有力度的救助政策,除了税收、贷款等方面支持外,可以在政府采购等方面出台适当放宽门槛、帮助中小企业增加订单等更为具体的措施。与此同时,外向型企业在这次疫情中受影响时间最长、复工复产最为困难复杂。对产成品市场主要在海外的生产企业,做好国际市场需求长期萎缩的准备,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以多元化市场战略对冲海外市场需求下降的风险。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司长、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表示,企业好了,就业就有了、市场就活了,要通过“实打实”的举措帮助企业解难题、渡难关。要针对当前受疫情冲击较大、经营较为困难的行业企业,制定出台差异化扶持措施,进一步细化实化减租减费减息等援企政策,用好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金融系统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更加注重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作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新增再担保业务规模不低于4000亿元。大力支持引导企业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技术创新结合,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

  谈及下半年的走势,黄汉权充满信心。“当前我国经济是逐月向好,下半年经济肯定比上半年好。随着国内疫情的防控效果越来越巩固,人们的生产生活将回归常态,国外在疫情防控和复产之间也会找到一个平衡,下半年我国消费投资出口将会比上半年好。”

  “从这些有利条件看,我们对下半年经济持续复苏是有信心的。同时,经济回升也是有基础、有潜力、有条件实现的。”刘爱华说,但也必须看到,当前境外疫情仍在快速蔓延扩散,世界经济贸易重启举步维艰,国内的需求恢复目前受到一定制约,稳企业、保就业压力比较大。“所以,还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充分认识疫情影响的广泛性、复杂性、持续性,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狠抓政策落实,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END

  来源:2020年8月1日期《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编辑:赵涵

  审核:艾丽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