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5G快速落地,GAI经济呼之欲出 | 前沿观察
2019-07-11 19:07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本文首发于2019年7月1日期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GAI经济基于全球科技生态而发展,无论是5G还是AI,均是全球科技树上的一个新的大分支,绝不是独立发展的新物种。它的产业核心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主要包括基础软件(算法以及OS等),基础芯片(AI、5G和AIOT)和技术标准等基础元素的生产企业。

  据报道,6月6日,工信部向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正式发放5G牌照,批准这四家企业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2019年我国将步入5G商用元年。从5G开始,网络传输速度步入G(字节/秒)时代,以传统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经济”走向死亡,欣欣向荣GAI经济的时代正在拉开序幕。

  GAI经济从哪里来?

  GAI经济由5G和AI驱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而来,是AI经济的升级版,具有浓浓的国家意识驱动。

  5G落地,意味着5G经济即将开始野蛮生长。可以预期,随着5G商用牌照发放,产业经济将迎来一轮如火如荼的5G发展热潮。目前,这股热潮至少会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线地区的5G基站建设;二是运营商的百亿元级别的5G投资计划;三是各大品牌终端厂商的5G终端更新。不难预期,在2-3年后,5G投资建设将出现高峰。

  AI经济主要包含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及相关衍生产业。这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有详细的表述。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也指明了我国AI经济的发展路径。到2025年,AI产业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当前,以AI和5G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正在把人、物、数据通过高速网络联接在一起,出现“一网通两界,三联四计算”的新景观。

  这里所谓“一张网络”是指5G技术支持下的智能互联网络。

  “两个世界”,是指人类的世界和物品的世界。

  所谓“三度互联”,即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互联。

  所谓“四计算”,即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家庭计算和个人计算。

  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GAI经济就是AI产业经济、5G产业经济及智能物联网产业经济的总和。

  GAI经济何以是一场革命?

  由于AI和5G等新技术对于经济的影响主要在于生产工具的自动化和协作化。AI技术可以赋予机器一定的视听感知和思考能力,5G技术可以赋予机器大规模互联协作的能力。生产工具得到这两种能力的加持,意味着生产力革命,从而对经济社会的运行方式产生积极作用。这也是过去所有的技术革命所无法媲美的。

  过去对技术革命描述比较完整的一份权威文件,无疑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文件里面重点部署的是高端、高效的AI经济,这些产业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人工智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模式识别、人脸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智能终端、物联网基础器件,这是人工智能发展本身创造的新领域。

  第二个层次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智能化,包括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海洋、智能物流、智能商务。

  第三个层次是大力发展智能企业,对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的领军企业。现在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也产生了很多在全球领先、有影响的企业和品牌。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发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只刻画了AI经济发展的近景中景远景,而忽略了相关产业及产业共振发展的真实情景。

  我们之所以提出应该重视“GAI经济”的发展,是因为实际上的产业发展还需要考虑5G和AIOT两大领域。5G不用说了,AIOT却是5G和AI应用的重点场景,也正是因此,四大计算才有了应用空间,万物智能互联才能真实的实现。

  真实的情形是什么样子的呢?

  笔者在《腾讯产业森林》一书中将之概括为“三浪叠加”。

  AI技术+5G技术+AIOT,三个技术热潮共同发展,未来某个时刻会产生叠加效应。这意味着技术社会的演进图谱中即将出现超越以往任何时刻的峰值。

  三浪叠加带来的GAI经济的前景,远超互联网开辟的经济空间。

  GAI经济的产业核心何在?

  GAI经济基于全球科技生态而发展,无论是5G还是AI,均是全球科技树上的一个新的大分支,绝不是独立发展的新物种。它的产业核心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主要包括基础软件(算法以及OS等),基础芯片(AI、5G和AIOT)和技术标准等基础元素的生产企业。

  从基础软件层面来看,所谓算法,可以理解为计算方法,是机器使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决定了机器如何思考。在将算法变成软件的过程里,还需要有相应的库和框架作为支持。这些元素基本由产业巨头提出并发展。GAI经济呼呼统一型操作系统。如windows之于PC,GAI经济最终要面向消费者,需要有各种AI终端支持,各种AI终端目前尚在产业萌芽期,各厂商自行定义操作,市场格局严重碎片,将来必然有统一型OS能够崛起,成为行业发展基础设施。

  >> 视觉中国

  从基础芯片层面来看,5G基带芯片已然成型即将上市,AI芯片各有厂商占据市场,AIOT芯片正在上市,市场前景广阔。芯片算力越强的AI可以承担复杂任务,分析多变局面。芯片计算能力的强大,可以提升AI云计算的能力,能够实现算法所要求的数据处理效果。当前受人工智能产业追捧的芯片主要有GPU、FPGA、ASIC、类脑芯片等。国产厂商在低端芯片领域占有竞争优势,但在高端芯片领域,仍然需要努力。

  从技术标准来看,GAI经济下,多个领域缺少统一型标准。目前5G标准是全球产业界共同参与制定的统一国际标准,我国声明的标准必要专利占比超过30%。在技术试验阶段,诺基亚、爱立信、高通、英特尔等多家国外企业已深度参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其他领域缺少统一标准,市场割据情形较为明显。

  因此,我们可以看得出,GAI经济时代是技术导向。

  在GAI经济时代,营销导向型的公司将逐渐让位技术导向型企业,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注定不能有长远的发展。掌握创新技术的公司,会成长为新的巨头。在创新技术的主导下,GAI经济也会萌生出新的范式。

  工业经济时代创建的商业范式主要是大规模制造,通过流水线带来高效率。

  互联网时代的范式模式不再是大规模制造,而是变成双边或者多边市场,是以平台为核心。

  GAI经济时代的范式,是基于情景感知的、个性化定制的体验迭代。我们暂时无法有个确切的词语来概括,但是它应该具备两大特点:第一,企业更加关注服务的提供,包括我们获取数据,还有利用数据、分析和处理数据数据,真正走向了由智能数据驱动决策;第二,AIOT使得企业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智能制造”成为了现实,甚至企业现在可以按需生产,而无需保留库存。商业以满足海量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为经济价值的追求方向。

  新的战略思考

  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崛起势不可挡,它为各行各业带来的变革成为国家、科技企业关注的重点。

  在三浪叠加的万物智联时代,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成为一个国家的硬实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面对美国经济衰退,奥巴马曾提出一个概念:“岩上之屋”,即房子必须盖在岩石上,不能再盖在沙滩上了。奥巴马说的是美国经济,但对中国企业来说,何尝不也是一种启示。

  在产业核心技术方面,中国领导人曾这样警告过: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

  GAI经济的屋子如何建立在岩石之上?如何掌握GAI经济的核心技术?

  放眼全球,参与GAI经济的公司日益增多,在各种技术专利领域和生产工具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依赖局面。GAI经济产业基础元素是重中之重,也是国际巨头的技术领先能够独霸市场控制产业的核心秘密。

  然而如今,大国科技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思考。无论是政府、科技巨头还是创业公司,都会明白一个道理,产业基础元素成为自身核心技术,才是重中之重。

  近两年来,5G和AI技术在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我国在部分技术和快速应用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是相比较具有优势的应用层,更起支撑作用的核心部分基础层技术和理论仍然薄弱,成为牵制中国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发达的技术强国在核心技术理论的掌握上形成一定的垄断,发展中国家的长远竞争力受限。我国IT产业重应用技术、轻基础理论,底层技术积累薄弱,存在“头重脚轻”的结构不均衡问题,使产业核心环节受制于人,使国家安全存在隐忧。

  GAI经济领域需要走出一条新路。

  (作者系深度研究院院长)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