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所谓的教养不过是心底的善良 | 漫时光
2019-05-28 00:05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本文首发于2019年5月18日期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在社交媒体上,有这样一张图片,广受网友好评,地铁上一位妈妈抱着孩子,用手掌托着孩子双脚,护着孩子的鞋底,免得孩子的鞋底不小心弄脏邻座的衣服。这位妈妈小小的举动被网友们广泛赞誉,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善意行为的欣赏与欣喜,人们欣喜看到这样美好的一面,所以也不遗余力地留下这样的赞语:“你有教养的样子真美。”

  是的,真善美从来都是在一起的,这样的东西都会让人由衷地感到欣喜。

  善良是一种选择

  是什么让这位妈妈做出如此有涵养的举动,没错是教养,是什么样的东西滋养了一个人如此有教养,也许是她的成长环境,也许是她受到的教育。然而这一切的根本是什么,不过是她有一颗善良的心。

  所谓的教养,所体现出来的,不过是一种为他人着想,不让自己干扰到他人的举动,她托起孩子鞋底的初衷不过是怕孩子鞋底弄污邻座,她不过是避免自己给他人带来困扰而已,这便是一种善良,一种体谅他人的善良。

  善良是我们现如今社会所缺乏的,在弱肉强食的今天,善良更多时候被解读成“人善被人欺”。确实,我们看到了许多善良、诚实的人被人愚弄、被人欺骗,这些难道就成了证明善良是可耻的、是懦弱的、是没有价值的吗?难道就应该劝谏世人放弃善良,以暴制暴?

  良善或许会被欺骗,或许会被愚弄,但是善良是一种选择。善良也会被选择,会被一种更高级的人性选择,叫做正义。若是能选择,只管选择善良,因为总有一天,正义总会到来,或许会迟到,但迟早会到。

  新闻热点事件里,有一类事件非常扎眼,那就是摔倒与扶助者之间的故事,每每这样的新闻出现,往往挑动大众的视线与情感。

  被扶助的人本是在事件里的弱者,才有人扶助于危时,谁成想转眼贪念起,将危难时救助他的人拖入无尽的纷争旋涡,甚至不惜诬陷对方,实施以获取财物为目的讹诈行为。这样的事件为什么往往引起众怒,因为人们不允许善意的行为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对待,内心的正义感促使人们站在了天平上善良的一端,势必会为了善良的人发声。这跟强弱无关,这关乎的是善良、是正义,这是营造良性社会的前提,高于规则,高于利益,是接近人类终极关怀的。

  善良方能营造良性社会

  现代社会,我们每一个人终究都是社会人。我们首先是生物人,然后我们是社会人,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是社会人。作为社会人我们需要与他人交往,要有组织结构。我们的组织结构可以是以防止人性为恶为出发点来缔结,但在社会交往中,作为个体,我们应当是以善意作为出发点。

  善良不是对组织结构的要求,而是对我们每一个个体的要求。组织结构为什么要从人性恶的角度出发缔结,就是为了防范个体为恶;而个体层面,为什么要以善为出发点,那是因为若个体层面人人以恶为出发点,那么无论什么样的组织都是防范不了人类的作恶。若是人人以恶作为出发点,一个人人作恶的世界,那将是难以想象的世界。现在我们的世界运行机制即便只是稍微地利用一下人的私心推动某些事物的发展,便已经形成巨大贫富差距、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试想一下,再无善意的世界,将会是多么可怕。

  善良是营造良性社会的基石,是我们每一个人对这个世界还有信心的重要因素。只管去善良,因为总有人会因为看到善良,坚信人间值得留恋;总会有人看到善良,还愿意含泪一笑。这些要成为我们坚信善良的因素。就像有很多人看到妈妈拖着孩子的鞋底那样,世间一直有美好,我们愿意看到那样美好的人、美好的事,这就是良性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去营造这样的社会,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归根到底是为了自己。这是一种立场,你选择哪一边,终究是一种选择。善与恶的两端,是一种角力,只有选择善的这一边的人多一点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良性的,是柔软的,是温和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努力营造这样一种环境,让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是善意的,是对人世留恋的,而不是憎恨的,是痛苦的。也许某些时候,不一定是人生苦难重重,而是我们营造社会的初衷不对,本应该是善意的,从生命出发的。

  如何才能善良,什么样的人才会善良

  一个干净的环境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受影响,变得珍惜环境爱护环境,从而注意个人行为举止。一个安静的空间,也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安静下来,去一起营造和努力保持这样安静的状态。善良也一样,当一个社会的主旋律是善意,那么当某些人不善的时候,会有歉疚,会意识到自己的格格不入,环境会修正大部分人的行为。

  善意的环境是由一个一个个体以及媒体、政府等各个层次的社会因素营造出来的,而营造出来的善意环境又会进一步修正每一层次的组成元素,这就是循环。要形成良性的循环,一旦形成稳定的善意的环境,那么再造就善意的人,便是轻而易举的事。

  为什么我们如今的社会并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那是因为整体层次太过于参差不齐。我们大部分的善意依赖于我们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即家庭,家庭是我们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级的单位,也是我们社会化最重要的组织,那是由我们人类的生物特性所决定的。人类在出生以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不能独立生存,需要依赖于家庭实现生存,所以人的生物特性给了家庭作为人的社会化的最初组织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庭给予的社会经验就变成了相当重要的部分。这也就是为什么来自每一个家庭的人都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因为最初构成家庭的成员决定了这个社会化环境的语境,也就是说一个社会成员他的父母或者最初的抚养人是善良的,那么这个人成为一个良善的社会人的可能性就远远大于那些非善意的家庭,也就是父母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最初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那么要如何保证一个家庭的最初成员便是善意的呢,对于成年人来说,那就是再社会化。因此再社会化是一个同样重要的过程,这是形成良性社会的改良途径,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再社会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对于已经形成价值观的成年人,要做的是改写他的价值观,这就取决于他本身的价值观,因此,针对不同的人所要用的方法是不同的,包括继续教育、媒体传播、社会惩戒等,其最终目的都是让个体成为一个良性社会的因子。

  善良不是为了求得回报

  我们善良是为了营造一个良性的环境,是为了让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都能在一个善意的世界里得以生存,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善良的前提。有些人选择了良善,但他认为良善应该得到好的回报,这是没有理由的。良善应该是自己的选择,是一种自己选择的生命态度,而不应该成为与社会交换的前提。我们良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不意味着我们的良善一定会得到回应,这在心态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你的良善之举是为了获得回报或者回应,那便也不应该算作良善了。

  若选择了良善,那内心的善良便是对自己的负责,而不是对他人的。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是拿自己的善意交换社会的回报。真正的善良不是用来交换的,是长在心底的同情和爱,伸出的双手和吐出的温暖话语。首先满足的是自我内心的温良,而不是善意的获赠方。

  善良不是无私,只是无害

  善良不是无私,那种无私叫做大爱,是心甘情愿的付出,是无惧、无畏、无悔。

  一丝良善并不需要我们牺牲什么,只是不去伤害便是善良。比如捧起鞋底的母亲,她并没有为别人做什么,他只是不去伤害别人,只是管理好自己不去影响到他人而已;比如在公共场所的低声细语也没有牺牲什么,它只是一种良善之举,不去影响和打扰到他人而已;比如清理了家门前的积雪与冰冻,并没有帮助别人,只是避免自己的空间给他人带来伤害而已。这就是良善,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并不要求你牺牲什么,只是无害。

  童年时习得冰心先生的那句:“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就如同长在心间的散发着芬芳的花朵,每当灰心时刻,便想起这美美的句子,美好又善良。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