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BCG:未来15年汽车行业40%利润转向自动驾驶等新领域 | 战略连线
2018-12-12 17:12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本文首发于2018年12月1日期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本刊记者:崔立勇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日前在北京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未来10到15年汽车行业的利润来源将发生巨大变化,到2035年,新出行技术将提振汽车行业40%的利润。

  这份名为《科技颠覆人类出行,企业利润何去何从》的报告显示,随着汽车行业的演变,新兴利润池(包括自动驾驶汽车与纯电动车的零部件、纯电动车销售、数据和智能网联、按需出行)在行业利润中所占的份额,很可能从2017年的1%增至2035年的40%,传统利润池(包括传统零部件供应、油电混合汽车销售、汽车金融以及汽车后市场)在行业利润中所占的份额将从2017年的99%下降到60%。

  BCG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徐杨表示,在电动化、自动驾驶汽车和共享出行三大发展趋势的带动下,汽车行业将演进为汽车与出行行业,电子和软件供应商会更加强大,在开发新出行技术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中各个产业和企业的交融非常深刻。

  BCG预测到2030年全球售出的新车大约一半将是电动车(包括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1/10是自动驾驶汽车。2035年,全自动驾驶汽车将占全球新车总销售的近1/4。此外,共享按需出行将在乘客里程中占到近10%(以自动驾驶电动汽车为主)。徐杨表示:“传统企业面临的问题是,随着新的出行技术在市场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还能否利用目前的竞争优势在这些利润中分得最大的一份。”

  BCG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许刚表示:“传统OEM和供应商现在就要打下基础,确保企业在未来的市场中能够繁荣发展,因为未来15年市场将经历根本性的变革。OEM将发现自己的竞争地位受到新晋挑战者的威胁,这其中包括供应商、按需出行平台和科技巨头。”

  报告认为,同期新车销售增速放缓,利润池改变加剧。新车销售量很大程度上受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市场的推动,2025年以前将会有大幅增长。但此后,随着中国销量的增速减缓以及共享无人驾驶电动汽车的普及加快,新车销量将停止增长,保持平稳。

  即便如此,汽车行业的利润增长将持续到2035年。BCG预测全球汽车行业收入将会从2017年的3.7万亿美元增长到2035年的5.8万亿美元。利润将从2017年的2260亿美元增长到2035年的3800亿美元,每年增长率大约在3%。

  报告分析说,到2030年,随着对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的需求增加,OEM在每辆汽车零部件价值中所占的份额将降到15%,相比2015年的27%减少近一半。此外,OEM出售给大型租车公司的车辆越来越多,这类客户相比于大多数消费者,需要更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与此同时,由于OEM要处理生产线产能过剩的问题,燃油汽车的利润将会减少。考虑到这些因素,BCG的分析发现,2025年的OEM销售回报率将比2017年时下降1个百分点,而资本支出与收入比会上升1个百分点。

  中国在争夺新兴利润池的这场竞赛中开局有利。在2017年电动汽车电池销售量、按需出行总次数和新能源电池新增产能三方面,中国均排名全球第一,显示出强大的开局优势。针对中国市场,BCG提醒有四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中国汽车行业的变化速度比其他市场更加迅速。特别是在政府的监管支持下,中国市场向纯电动汽车转移的速度更快,而且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按需出行市场。

  第二,中国本土企业在争夺新利润池时占据有利地位。本土企业正在建立强大的本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纯电动汽车OEM生态系统,并且已经具备强大的出行服务基础设施。

  第三,中国的汽车企业需要更多投资,并变得更加敏捷。整个行业需加速发展自动驾驶能力,而且传统汽车制造商应明确参与新竞争的方式方法,制定相应战略。

  第四,中央和地方政府也需要进一步支持汽车行业的发展。例如,自动驾驶出行需要各方(包括城市、公安局、交通部)共同努力。鉴于此,中国市场有机会在特定城市实现飞跃发展。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