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高端信息技术核心产业
|高端制造 机器人 智能制造 新材料
|生物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农业 生物技术
|绿色低碳 清洁能源汽车 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产业 生态修复 资源循环利用
|数字创意 数创装备 内容创新 设计创新
|产业资讯
|地方亮点及地方发改委动态
|独家内容
|杂志订阅
✍️ 投稿
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 独家内容
关注循环再利用 化纤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战略新时代 | 现场报道
2018-12-12 17:12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

  记者 艾丽

  12月10日,2018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再生化学纤维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杭州举办。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能源局正师职助理员侯晓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体改所循环经济室主任杨春平、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室主任李艳萍等参加会议并发表演讲。

  >> 论坛现场。艾丽 / 摄

  贺燕丽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化纤工业作为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中国化纤行业也进入了战略发展的新时代。

  她提出,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我国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行业实际产量为6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80%左右,我国已成为再生化学纤维第一大生产国。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行业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企业规模效益逐渐显现,科技创新成果日益增多;同时,行业平均能耗和水耗明显下降。

  当前,坚持绿色发展,全面节约资源,加大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随着我国纺织工业、化纤工业绿色发展的加快推进,优质的再生化纤行业的规模将日益扩大、更大程度地替代原生化纤产品。

  俞建勇围绕废旧纺织品循环再生技术创新与发展情况作出主旨演讲。他指出,我国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率较低,以2016年为例,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5420万吨,回收率不足8%。随着现有纺织品累积越来越多,问题将变得越发严重;从环境保护和石油资源充分利用等多个方面来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目前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已经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再生涤纶产量增长35.9%,再生丙纶产量增长230%;同时各地发展出了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

  他详细讲解了不同处理方法的发展情况及优劣势,并对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纤维再利用技术工艺流程、技术创新性及商业化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他指出,目前我国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提高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能力,加强行业规范、促进产业升级,并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建立安全评价体系。

  杨春平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在于生产领域的重点行业施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世界上第三个对循环经济专门立法的国家,我国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循环经济。

  从宏观来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质量发展阶段与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具有质的统一性。进一步来说,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其本质是追求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更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而循环经济,则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的具体实现模式和依靠。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的、渐进的、持续改进的发展过程,是时代赋予当代政治家、企业家的历史责任。

  李艳萍则根据循环再利用纤维产业面临的四大新形势,提出行业绿色发展面临八个新挑战:排污许可“一证化管理”,排污单位“自证守法”,环境管理总量和浓度“双管控”,排污监管从“厂区——生产装置”,排污单位守法判定标准加严,企业“账本”要公开,排污“费改税”收税严格话及超标排污“法律重罚”等,并提出再生纤维行业绿色发展新路径在于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过程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源头防控相结合。

  为进一步将行业引向高端、充分促进交流,在贺燕丽的主持下,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再生化学纤维专业委员会在前一天召开的年会上改组成立为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分会,并根据考察推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单位。

  联勤保障部队供应局副局长高成斌,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周一奇,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吴永茜,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张传雄,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赵庆章,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主任陆秀琴,海盐海利环保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浩等嘉宾应邀出席论坛。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行业相关的生产企业、产业链上下游、装备、辅料、检测等单位代表,以及日本环境设计株式会社、部分世界著名体育品牌、欧瑞康公司等国际企业的代表共150余人出席本次论坛。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官方账号直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地址(Address):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8-13层(8-13 Floor, IT Center B Block, No.315 GuangNei Street,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邮编:100053 传真:010-63691514 Post Code:100053 Fax:010-63691514

Copyright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京ICP备09051002号-3 技术支持:wicep